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06

樂園的背後

Image
作為在華人社區開設的首個迪士尼樂園,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欠缺人情味、賺錢至上的偽樂園。原因不是那地方太少、機動遊戲不足,而是那裡根本就沒有一絲的夢幻氣息。在迪士尼工作的前線員工,都是些10來20歲的小伙子。天天面對相同的刻板工作,縱使米奇老鼠如何吸引,面上的笑容也會一天一天減去。一位在該樂園任臨時工的朋友透露,在那兒工作的辛酸是你無法想像的。加上管理層對員工要求苛刻,在那裡工作的人都不開心,又怎能感染一心到場尋夢的遊人?反之,一位曾在「土炮」海洋公園工作過的友人說,雖然工作辛苦,但同事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上司與下屬的關係亦非常融洽。這說明為什麼海洋公園的入場人數年年上升,靠的不是金錢堆砌的城堡,是一份社會久違了的人情味。 樂園派發的地圖印了一些顧客須知,其中有一段頗令人不惑。那段的大意是旨迪士尼並不會負責顧客的任何損失,即使是迪士尼的疏忽所導致。我還是首次聽到有那麼無理的約章,如果有遊人不慎被迪士尼的員工撞毀相機,樂園可以因這條約章而不必賠償。迪士尼果真是一個王國,一個獨裁得令人窒息的王國。米奇老鼠,無論多可愛,也始終是一隻老鼠。

情義兩心堅

Image
楊過與小龍女雖然都是小說的人物,但在金庸筆下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一對金童玉女。在什麼也講求效率的後社會,愛情亦變得即食。「我愛你一生不變」可以理解成「我愛,你一生不變」。現代愛情與經典當然相距甚遠,「至死不渝」在潮人眼下頓成笑柄。 神鵰俠侶主題曲內有這樣的一段: 「情若真 不必相見恨晚 見到一眼再不慨嘆」 情若真 不必驚怕聚散 變化轉眼也應見慣」 主題曲名叫情義兩心堅,楊過與小龍女,還是劉德華和陳玉蓮演得好看。

標語都市

Image
香港不知從何時已經變成一個充斥著標語的城市,這些標語無處不在。由地下鐵的「請先讓乘客落車」、衛生署的「水果蔬菜不可少,記得日日二加三」到夢幻王國的「去迪士尼要做足準備」,以上全部都是家母訓示式的標語,彷彿令人懷疑所有居住在香港的市民都是小孩子。更令人作舌的是,就連廁所這樣私人的空間,竟然會以兩文三語播放「如廁後,要洗手」;恐怕遲些還會推出一些「各位男士,小完便,記得dun,防發炎」等嚇人廣播。 究竟這些標語的用意是什麼?我們是否連上廁所也要人提點?筆者認為標語的出發點是好的,以香港為例,過往殖民地統治需要用一種精神手段用以教化被統治者的種種行為,標語正好是教育由農村社會步入現代社會的一撮人的最佳工具。這種模式,經過時間洗滌,理應已把需要灌輸的概念傳遞到受眾。誠如「清潔香港,人人有責」這類標語便深入民心,在亂拋垃圾前或者會想起這段說話並三思。可惜眼下的香港卻出現過多,甚至令人覺得煩擾兼囉嗦的標語。此舉不單令標語喪失獨有易記的功能,更會適得其反。標語的原意,就是要令讀者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但有些東西不一定需要透過標語來表示。例如「過馬路,要小心」這近乎常識就不應經常掛在嘴邊。 標語的影響力之大無容置疑,如何善用標語而不濫用就是標語的藝術所在。刻下的特區政府,事無大少均以標語來表達。要提升市民的質素,教育似乎是唯一的辦法。利用標語只是眾多手法中的其中一項。筆者期望日後不會看見(或聽見)這「如廁後,要洗手」這類反智的標語。

朋友

Image
人愈大,朋友愈少。昔日一起追風逐夢,事無大少總哈哈大笑的一眾小伙子們,如今一聚頭總是寒暄幾句,談談個人近況,少了年輕時的熱情,卻多了幾分世故。一生人最要好的朋友,都是在求學時期結緣,可能是因為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困在斗室內,彼此的感情就如此萌芽。那時與朋友見面的時間比家人來得還要多,而且總有談不完的話題。 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被朋友出賣,而是實實在在,永永遠遠的失去一個朋友。筆者在外求學期間,與一位澳門同學成為了朋友。雖談不上知己,但一星期都會見上好幾次。就在暑假的某天,賦閒在家的我與那位朋友在網上聊天。到了深夜,接到另一位友人的電話,說那位澳門朋友遇上交通事故不幸離世,起初還以為是惡作劇,但友人說時抽泣,並着我看看網上報紙。當我看到友人的名字,我整個人呆住,也不懂得如何反應。連續失眠數晚,午夜夢回,都會看見那朋友的影像。他去世的時侯,才剛滿十八歲。 工作數載,認識的人漸多。大部份都只能稱為工作伙伴,就是那些只會關心工作利益,對你個人私生活莫不關心的同事。筆者有幸跟幾個工作伙伴變成朋友,固中的感覺又是別有一番滋味,這可算是人生另一個段落吧。 「酒愈醇愈香,朋友愈舊愈好。」

愛情白開水

愛情就好像白開水,本身是無色無嗅。有人會喜歡熱,有人會喜歡冷。有人會一天依足醫生指示一天喝八杯水,有人卻一整天也不願喝一口。但人的生命裏就是不能缺少水份,正如不喜歡喝水的人也會愛喝可樂,啤酒,或其他飲料。愛情不局限於男女之間的傾慕,可以發生在親人、朋友等等。水就是生命之源,正如愛就是萬物的根本。沒有水,生命會枯竭;沒有愛,世界變得冷酷。喝水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為了解渴。被愛的感覺亦一樣,內心不為人知的孤獨之情可以因愛而溶解。水是維持生命的基本元素,愛則是平衡心理的圭臬。曾經有一間蒸餾水公司以「滴滴清純」作招徠,愛情又可否「滴滴清純」?「滴滴清純」的愛好像沒有缺點,但又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平淡的愛情是否比驚濤駭浪式的愛情來得好?正如我們喜歡一些有礦物質的水一般,有一些不同味道才吸引。誠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多愛情對我們來說也不是好事。愛情這東西很難理解,如水一般有不同型態,你會喜歡那一種?

晚熟男孩

Image
女性友人說:「宜家啲男仔完全唔係路,二三十歲人仲鍾意儲埋啲咩聖鬥士呀、變型金剛咁。又睇埋咩Keroro軍曹,聽Twins。你問我地點揀得落手,同湊仔有咩分別……」 的確,20-30歲的香港男性,沒有20-30歲應有的風範。20歲理應積極裝備自己,為末來而奔走;25歲,開始有自己的事業,為成家立室做好準備;30歲,應該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並誕下孩子。但眼下的香港男性就好像永遠長不大,原因何在? 曾幾何時,有部分初出矛蘆的年輕人奉行「四仔主義」(車仔、屋仔、女仔、人仔),時至今日,要實現上述各項似乎困難非常。車跟樓已經成為奢侈品中的極品,一層新落成的樓宇動輒數百萬,試問一個月入不足2萬的年輕小伙子如何成家立室?而擇偶,固然與薪金沒有直接關係,但「拍拖」也得消費,有情飲水飽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我們總要吃。當結婚推倒重來,生兒育女的時間表更加未能落實;或許你會說男人大丈夫,應該頂天立地,志在四方。畢竟「男兒有淚不輕彈」,在一大堆末知數當中,男孩能記托的,就只有那數百元的玩具模型。逃避當然不是辦法,只是一種暫緩的手段。 社會轉變之快,人的時間表亦會隨之而改變。過往中學畢業已足以在社會謀生,現在大學畢業還不夠,多一個碩士,甚至博士才夠競爭力。因此不是香港的男孩不成熟,而是整個「人生時間表」被拉長了,請女孩多給我們一點時間吧!

虛無

Image
這個世界原來很虛無,當你自覺擁有一些東西時,其實甭也沒有。「空洞洞的來,坦蕩蕩的走」是永恆不變的定律。我們一生所追求的、遇見的、擁有的、當離開之後,就會變成一無所有。名與利,人走後自然灰飛煙滅,名流青史這句話,為的是滿足生者的迷思。人生在世,追求的委實太多。年少時要一展抱負,誓言要幹一番事業;人到中年,大事似乎相距甚遠,只求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已經相當不錯;到了老年,無慾無求,只望孫兒快高長大,自己亦能安享晚年。心境隨年齡改變,想要的自然也會調節。或許有一天到了人生的盡頭,你會問自己幹了些什麼讓人感到驕傲,若閣下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或上過月球的宇航員自然會答得上。大部份都認為人生如果有Take 2,應該會更美好,至少可以嘗嘗未曾做過的事。但人生最可愛(或最討厭)之處,就是不能推倒從來,無論你喜不喜歡過去現在,歷史就是歷史,而你的人生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有幸被選中遊走這世界,就要好好把握,活在當下。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咬緊牙關,雨後的陽光總是特別璀璨美麗。人總會為自己設想,因此要發達健康幸福一世是大家的夢想。天大地闊,人生渺小,面對人生,無奈的情況經常發生,我們可以做的,不是怨天尤人或厭世自盡;是要盡一切方法令自己開心,活在世上是一種福份。 人生有昐望做人就有動力,所以要買六合彩。

Image
花兒跟蜜蜂,永遠都是絕配。沒有花,蜜蜂就沒有食物;沒有蜜蜂,花也不能承傳。

從《生活的藝術》看藝術生活

Image
香港人近年真的很不快樂。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上班一族擔心工作朝不保夕,各大商户的營業額亦大幅下降,而政府的領導層似乎又無法為小市民提供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每次所謂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都是把老掉牙的問題再三重複,打擊香港人的士氣之餘更令顓民對政府失去信心。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只為求溫飽,生活的品質和快樂已離我們相當遙遠,甚至可以說是奢侈品。再加上近日非典型肺炎肆虐,笑臉埋藏於厚厚的口罩之下,快樂的感覺已經被湮沒得無影無踪,更枉論什麼高質素的人生。 雖然環境因素令我們暫時身處於不快樂的年代,但讀畢文壇大師(或幽默大師)林語堂所撰寫的《生活的藝術》一書後,我對快樂及追求高素質的生活又有另一番的體會。該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將中國人陶情,達觀及懂得享受的處事方式發揚光大。隨此以外,作者還配以浪漫高雅的情調,向眾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生活模式。這種豁達及悠然自得的生活模式,可以引申為「生活的美學」。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在現代混沌之中,仍可仿效及可行的生活哲學。林語堂在這本書的自序時寫道:「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從作者的序來看,他的學問是廣博和有深度的,他要傳授的是一種我們所欠缺的生活態度。作為城市人,我們需要的正是這一種提升自身生活的思想導引。 全書總共有十四章,當中有些讀來比較枯燥無味,尤其以一些人性研究,人類的觀念等的題目,不是有太多讀者可以有耐性細嚼和一看而畢的。但其中有些文章,卻又十分生動有趣,讀後會令人回心微笑。好像第三章的「我們的動物情遺產」和第五章的「誰最會享受人生」等都可足以令讀者們眼界大開。我個人就最喜歡第五章,文中清晰交代了原來享受人生並不需要銀行户口裡好幾位數字的存款,也不需要精打細算的理財頭腦;要的只是一種輕鬆而不消極、實際而不世俗的生活信念,這種信念能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人生,深切熱烈地享受人生。 正如作者所說,「人是唯一在工作的動物」,我們的生活的質素高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建基於我們在事業上的成就。不過,要得到快樂,不一定要靠豐裕的物質去支持,一種對生活的滿足態度就已經可以了,「浮生若夢,人生幾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簡單如咬一口夾肉麵包,穿著寬鬆的睡衣,以最舒服的姿勢躺在床上,聽清晨的鳥鳴並與大自然為伍,有了這種態度,生活中的樂趣俯拾皆是。用輕鬆實際的態度創作欣賞文學、繪畫和詩歌,藝術亦能成為快樂來源的一種,文化藝術

Image
開心時哭,傷心也哭。 相聚時哭,離別也哭。

Image
這陣子跟大學生一起工作,他們的嘴邊經常掛著一個「頹」字。「頹」,可以指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亦即是廣東話的「求其」、「是旦」。前幾年經常聽到「hea」、「灰」等字眼,都是出於大學生和青少年的口中。研究流行用語的學者都認為這是曇花一現的語文現象,這些詞彙來得快,去得亦快,但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用語比較悲觀。流行語的成因跟社會的意識形態有莫大關係,面對前途的不穩定,香港學子當前所受到的壓力是前所末有,當中包括與內地同胞、外國回流的精英比較、還有老闆的「物非所值」言論。以往的天子門生,現今已淪為七八千元的廉價勞工。 畢竟,香港學子還是有其土生土長的優勢,靈活多變力求上進是我們的特質。真的期望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再「頹」下去。

嗜煙的樂趣

Image
先旨聲明,筆者寫這篇文章並非慫恿鼓勵他人抽煙,只是認為抽煙這個習慣有其一定的吸引力。人們不昔以生命和金錢換取一刻的快感,這種不理性的非等價交換,只有吸煙者本身才能體會到箇中樂趣的愚昧行為,普遍程度至全世界,這個現象實在是值得我們加以探討。 究竟哪一吸一呼的動作會令人有多亢奮?當你幻想在一個夜欄人靜的晚上,方原百里什麼建築物也沒有的黃土高原上,閉上眼深深地吸一口,彷彿置身於銀河系繁星之上,腦內的煩憂頓時減半;但當你緩緩的噴出煙圈,又發現身處在真實的世界。那份空虛寂寞的loneliness,唯有透過那縷白煙才能被帶走。吸煙確實可以把人暫時抽離現實,就好像戰埸上的大兵們,在生死邊緣徘徊往往要抽一根煙來定一定神,也許正是這個道理。 在廣闊的神州大地,煙民比比皆是,吸煙的原因有很多,有部分人是為了脫離哪份對現實的不滿感,更可能是對社會控訴的一種態度,絕大部分可能只是出於無聊。吸煙很多時候是一種社交的手段,尤其在中國,向陌生人遞上一根菸,是友好的表現,因此稱為「敬煙」。老師給學生來一根,就是要你好好向他學習;商人之間洽談生意,一根菸就是打開金錢之門的鑰匙。不過對於不抽煙的人來說,抽煙的人是討厭兼面目可猙。他們認為抽煙的人都是三教九流的壞人,社會上的敗類,但原來很多文人雅士都是煙民,林語堂就是其一。 現在世界各地都致力提倡反吸煙,大多數的食肆及公眾場所都成為禁煙之地,煙民可以吸煙的地方愈來愈少。筆者有一個提議,煙草商應開發一種對人體無害的煙,令吸煙與不吸煙的人都可是取得平衡,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天馬行空。

特首的錦鯉

Image
有幸在特首官邸進行了一次考古調查,那碩大的官邸,散發出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英國茶香。由港督府、二戰時的總督府到現在的特首官邸,建築物名字換了,主人也由換洋人變了自家人,感覺截然不同。如今,錦鯉池的魚鯉躍龍門,主人也樂透了。

考古的迷思

Image
考古給你的印象是什麼?是否如《奪寶奇兵》或《盜墓者羅拉》般刺激?又或者如Discovery Channel中,考古學家一面拿着小掃子細心地發掘古墓,一面露出滿足的笑容?我可以告訴你,考古並不是你想像的那一回事。 首先,在香港當考古就有如天星碼頭的人力車伕,根本就是一個夕陽行業。導致這個原因是整個社會都沒有市場,更遑論接班人的培訓。其次,考古從業員並不如電視電影所描述般浪漫刺激(因此“神話”只可以電影裏出現)。在考古工地上,你很難分辨哪個是地盤工人,哪個是考古學家。由此可以引伸出考古的工作環境與地盤不徨多樣,沙塵滾滾令很多有志參予考古工作的人(尤其是女性)卻步。還有最重要的是,當考古的工資不高、工作時間長(回家後還要整理當日所發生的事)、體力要求高(經常攀山涉水,到一些了無人煙的地方),那末,考古確是一門吃力不討好的苦差。 畢竟,考古有其樂趣的一面。當發現古物的一剎那,與古人所用過的東西有了實實在在的接觸,並透過那微小的器具重構失落的歷史併圖,那份莫名其妙的興奮感覺,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黃土之下所埋藏的瑰寶多不勝數,考古學家們都抱着「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心態。你,準備好了沒有?

世界盃的男人 男人的世界盃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在一片熱鬧的氣氛下曲終人散。無論是那一國奪得殊榮,球員臉上的亢奮之情都盡現眼前;不論成敗,能踏足這舞台圓了很多球員的夢。世界盃壓根兒就是男性的產物,競逐世界盃就有如電影「黑社會」爭奪龍頭棍一樣,兩件東西都同樣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世界盃固然沒有電影內血腥的殺人場面,但卻不乏教練破口大罵、球員互相推撞、侵犯別人等野蠻行為。當球員穿上代表自己國家的球衣,他們的生命彷彿不再屬於自己,而是代表國家的榮與辱。儘管一個國家如何窮困,甚至被標籤為第三世界,到了世界盃就是他們平反的好機會。 球場上內的二十二名球員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球送進對方的龍門。而場內操生殺大權的球證,他的哨子不僅是強而有力的武器,手中的紅牌更令球員聞風喪膽,他的一舉一動成為賽事的關鍵。世界盃吸引之處在於男人在綠茵場上走動的英姿,肌肉的線條美表露無遺。那一連串的組織更加是扣人心弦,一傳一射都經過深思熟慮,像是場外教練在對奕。 男性是世界杯最大的消費群,就連平日不愛足球的男士也在世界盃期間湊湊熱鬧。在觀看足球的同時,我們會經常聽到「如果我射一定會入」之類的說話。這就充分表現出男性好勝愛面子的心理。世界盃之所以成為男性恩物基於足球代表了男性的「根」,那份速度、拼搏及運籌帷幄的技巧就正好說明為什麼女子足球不能普及起來。 世界盃的時間性令人在遺忘的邊緣重拾記憶。別了,施丹。

Flaneur

Image
放假兩天,當了一個flaneur。自問對斑雅明的漫遊理論一概不通;遊走,只不過是藉口。換個一種心態在一個熟悉的城市漫步,感覺卻有點陌生。路人接踵摩肩,行色匆匆,彼此對望但沒有交流的眼神接觸;此刻,我方發覺自己也是他們的一份子。只是,那天我換了個角色而已。

人生

Image
如果可以,我想重新開始。如果可以預知末來,我選擇把錯誤糾正。活了二十多個年頭,不如意的事總是蓋過了一切,我就是這樣一個悲觀的人。一個人,總得離開塵世,回望過去,總是有些東西值得懷緬,但過後又是一陣莫名其妙的空虛。夜欄人靜,點起一根菸,在那吐霧的瞬間,回想起昨日的點滴,原來只是一場玩笑。理想,已經拋到九霄雲外;現實,卻是歷歷在目。一個人走路,旁邊的風景多美麗,人生之快,莫過於此。 作為一個人,總是太過緊張自己的生活,是福是禍,要老天爺才可定斷。身邊的人只是這電影的配角,真正演出的只有自己。由編劇、監製以至茶水都是一手包辦,觀眾也得自己一人。

老豆

Image
相中人正是家父。 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富爸爸。之所以這麼說,不是因為家境富有,而是他亳無保留地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和媽媽。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爸爸身兼七職。(對,是一份正職加六份兼職) 早上 晚上皆 講課;星期六、日也要到馬交授課,還有撰寫教科書及報紙副刊等等。最令人費解的是,他竟然還有時間兼讀博士。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 這晚,我舊事重提,問他一個人怎可能同一時間處理這麼多事情,他茸茸頭說:「鬼叫冇錢,我唔做你食咩。」 爸爸,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