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07

放逐

馬家輝在網誌內說:「剛離家的孩子,誰沒哭過?」這句話,勾起我十年前離開香港,遠赴太平洋求學的心情。 在火魯奴奴機場送別父母的一刻,我強忍著眼淚,用最燦爛笑容向他們揮手道別。他們的背影愈縮愈小,我的心愈是苦澀。一個從未與父母分開的少年,頓時要一個人生活,那份恐懼是前所未有,那份成長卻是倍增。雖然科技發達,長途電話電郵視像會議都看似可以解決問題,但實實在在的分開,總教人悲傷。在回宿舍的途中,一個人在公車上哭了。我清楚記得,那天我獨個兒到快餐店,殘餘的淚水與味精結合,我終於明白到什麼是「食不下咽」。隨後,又獨自在碩大的商場內購買日用品,學懂照顧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買合用的東西。 轉瞬間,四年的留學生涯已過,但那一天,我仍歷歷在目。

金句

近日聽了一些發人深醒的金句,當中包括: 「一日未死,一日都仲有機會」 「錶總會有日停下,人總會有一日走」 「有時食到雞糊咪幾好,唔使下下食十三么」 這些都是從公仔箱學回來的。

從《我認識的鬼子兵》看中日戰爭

一、引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事後誣稱此乃中國政府的挑釁行為,並以此作口實,派兵入侵瀋陽。翌年,日本以中國工人毆打日本僧人為理由,要求上海市政府道歉並作出賠償,雖然上海市政府表示接受,但日軍仍強攻吳淞和閘北,是為「一‧二八事變」。1937年,日軍在中國北方進行多次軍事演集。同年7月7 日,日軍在宛平城外演習時聲稱失蹤士兵一名,並要求派人入城搜查卻遭中國拒絕。雙方交涉的同時,日軍發出第一槍,蘆溝橋頓為戰場,中日之戰正式展開。1945年8月初當美軍分別在廣島及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正式結束。 以上的都是筆者對中日戰事僅有的認識,要確切及深入地認識這一段歷史,除了參閱有關文獻外,一些坊間紀錄亦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我認識的鬼子兵》就是一本紀錄了戰後日本軍人對這場戰役的回憶的紀實作品。作者利用在日本留學的期間,一邊當兼職一邊找尋機會去接觸一些還活著的侵華日本兵。在工作之餘,作者有幸和這些退役軍人攀談,在交談的過程中,作者毫不客氣地把這些日本兵戰時在中國的親身經歷一一詳細紀錄下來。紀錄的內容包括他們對中日戰爭、中國軍隊、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問題的看法和理解。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透過「侵略者」的角度去分析這段歷史,這些「非正式訪問」都成為了本書的主要材料。書中亦加插了一些由日本老兵提供的珍貴照片,比起我們經常在其他書籍裏所看到的檔案照片震撼得多。有力傳神的文字加上駭人真實的圖片令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大提高。 二、軍國主義興起的多重因素 在分析日軍的整體思想前,我們必先要了解日本的軍國主義的構成。軍國主義就是驅使日本展開侵略的主要思想來源。日本政府在二次大戰期間主要都是由軍人或支持軍人的政黨執政。軍國主義的興起可以從日本當時的經濟、地理環境及民族性格中看出一些端倪。似我看來,軍國主義的形成大致可分為外圍及內在因素。 軍國主義其實在某程度上與帝國主義中是相同的,其目的就是要擴大本身的領土。為了要鞏固國家的實力和經濟來源,許多歐美國家早在16世紀經已在海外「開拓」了不同的殖民地,日本政府亦漸漸效發此政治方針,實行對外擴張。物資和原料對於一個島國來說,素來都是十分重要。在明治維新的後期,日本已擺脫了單靠農業為唯一的經濟來源,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漸趨發達,不論在技術上和生產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正因為要配合工業的龐大需求

連月來的戶外工作,已令我達至心力交瘁。提不起幹勁,望着那藍天,人就是呆呆的。

也談情色

近日,傳媒對《中大學生報》其中一部份十分關注。原因是該部分對性方面的描述過於露骨。性對於傳統中國的禮教來說是一片禁地。不過拒絕談性也不是一個方法,在適當的場合談性說愛是人之常情。當然道德與淫穢只是一線之差,就像女星拍三級片般,有藝術也有賣肉。 對於香港大部份成年/未成年的人來說,AV這名字可謂耳熟能詳。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我們有舞廳、北姑,當然還有AV。AV不僅代表日本的成人文化,一眾男士更認為那是上佳的心靈雞湯;夜蘭人靜時,屏幕上的女優把閣下帶到了無人煙的人間仙境。AV的詭異之處在於它能把男士的慾望影像及形象化,購買此類片的人不一定是獨身漢,也有結了婚及蜜運中的男子。只要是對性略有暇想的男士,AV就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野外露出」、「痴漢」、「制服」等,在AV的世界中屢見不鮮。最要命的還是那比香港小姐漂亮十倍的女優,竟然願意把身體任何一部分作為表演的工具。 AV片的出現雖談不上偉大,但無數夜夜難眠又潔身自愛的男士就因而獲益不少。再者,AV片孰多孰少也會打擊風化案。沒有AV也不是好事,只會令平凡的性生活更加平凡,你的伴侶不肯配合你高難度的招數,是因為她們不需吸引觀眾。 人類的誕生與性是不可分割,AV只是把人對性的需要往視像去。衛道之士對AV文化嗤之以鼻,認為道德與性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關係。實際上AV是一種工具,對生意人來說它是生財工具;對男士來說它是洩慾工具;對女優來說則是揾食工具。AV亦代表了色情文化在社會上扮演了一種「尿壺」的角色。雖然有人會嫌棄它,但它還是有存在的意義。 對性的忌諱是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傳統,AV片的充斥,正正為男士舒發壓抑之下的慾望。有人說日本是一個虛偽的民族,但至少這個民族沒有在性方面作掩飾。

Déjà vu

Image
Déjà vu是法文,原意是旨「似曾相識」之感。電影「時凶感應」就是以一部可以窺探四天前發生事故的時光機器作為藍本,講述一位黑人幹探如何扭轉乾坤,化險為夷。 電影結局當然是大團圓收場,但Déjà vu給我的啟示是那份似曾相識的體會。閣下有沒有試過夢見一些人和事巧合在現實世界出現?那種不言而喻的巧合,給你帶來的是興奮、還是恐懼?夢境的超現實(surreal)與現實的磨合,是否意味着一些不為人知的潛意識(subconscious)將要爆發?那份沿自自身的內爆,正正是後現代主義埋下的伏線。

硫磺島的啟示

一場戰爭,改寫了兩幫人的命運。Flags of our fathers (戰火旗蹟) 及 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島戰書)分別從美日角度闡述硫磺島之戰。前者是以一幀「樹立國旗」的照片為骨幹,帶出三位「升旗英雄」背後的逸事。後者則是一班為日本天皇效忠的將士,為一場毫無勝算的戰役盡最後努力。兩片被譽為2006年最佳電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鮮有電影同時從不同角度反映同一樁歷史事件。誰對誰錯根本難以劃分,只待觀眾心神領會。 Flags of our fathers內的三位主角都是悲劇人物,所謂英雄,都是傳媒和政府機關加以堆砌的效果,表面上是要振奮國民,說穿了就是為戰爭籌募經費,為買子彈而作秀。Letters from Iwo Jima則以幾位軍人作出發點,有人會選擇「愚忠」、有人會選擇面對現實;兩者最終在生存及尊嚴作出選擇。軍階愈高的人對尊嚴愈重視,反之一般士兵都為生存作最後奮鬥,寧願向敵方投降作階下囚,兼背負賣國的臭名。 戰爭,先是為了重新分配資源而作出的不理性行為,後來慢慢演變成一種滿足人類無窮欲望的野蠻行為。那些振振有詞出兵攻打別國的政客總統,是殺人犯,扼殺人類和平共存理念的罪魁禍首。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自相殘殺是為了什麼?

快樂

週日,往同事位於南丫島的家中燒烤。一行二十人浩浩蕩蕩到離島,燒燒牛扒羊扒,喝喝紅酒啤酒,放低平日繁忙工作風花說月一番。心靈上的快樂,往往不用金錢堆砌,再好的佳餚美食、再貴的紅酒,都比不上一頓互相交流、充滿歡樂的簡單晚飯。現代的都市人,物質生活都比以前提高不知多少倍,但心靈上的滿足似乎不見得比以前好。要找尋快樂,五花八門的物質固然是選擇;但精神上的填補更加有效。快樂,可以是很簡單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