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07

告示兩側

Image

幸福

正當大伙兒忙著為早前工地撰寫報告之際,忽然心血來潮打了一通電話給友人J。原來J在本月八號風球的時候誕下女兒,在颱風之中產子我想必是驚險萬分。幸好母女平安,在電話旁的我亦聽到小女嬰呀呀作響,真是可愛。J第一句講及女兒的就是「佢好醜樣,一D都唔似我。」我想J只是開玩笑而已,懷胎十月的日子當然不好受,這番說話很明顯是用來「激」BB的。 與J相識數載,由學生變成媽媽,看看自己仍依舊渾渾噩噩、原地踏步,我想真的要加把勁。在此,希望J的女兒快高長大、健健康康、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尤其是怕痛的J。

天下間最令人頭痛的,就是要逗人發笑。寫一段數十字的笑話往往比寫一篇學術論文更為困難。要製造令人發笑的元素,主要在於「矛盾」。一個成功的笑話通常都因為矛盾而變得好笑;同理,受歡迎的喜劇都會具備上述的基本條件。周星馳式的喜劇之所以大收旺場,都是因為在劇中不斷滲入違反常理的事件,這些被稱之為「無厘頭」的次文化其實就是笑料的主要原因。經典例子包括《國產零零柒》內的太陽能電筒和《少林足球》中卡啦ok唱歌一幕等等。 令人發笑的文字,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力外,想像和創造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好笑的笑話講一次已經喪失效力,只有透過改頭換面和重新包裝才能再次令人發笑。笑話與其他文學創作不同的地方是其長度,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令讀者開懷大笑。因此,如果以字數來定稿費,寫笑話的肯定笑不出來。 笑,可以令緊張的氣氛得以緩和,很多怨恨都能「一笑置之」。有一句廣告用語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笑一笑,世界更美妙」。因此,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笑著面對。

My Heroes

Image
一口氣把第一季《HEROES》看完,感覺相當不錯。以異能人為題材的劇種屢見不鮮,但劇中所有角色都互相牽連,看上去就比較耐人尋味了。故事講述一名遺傳學教授發現人類基因不斷變化因而造就出異能人,正當他找到了第一名異能人時,竟無故身亡。接著,一些普通如你我的人突然發現自己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原來一項關乎人類存亡的事件正在發生。 美國的連續劇質數愈來愈高,聽說一集的製作費相當於一部港產片。我想《HEROES》這劇仍會持續好幾季, 期待着英雄們。

小孩不笨

日前從新聞節目得悉,某機構舉辦一個幫助小孩學習照顧自己的課程。內容主要針對一些長期被傭人照顧的少主,他們有些已經七八歲,連鞋帶也不會綁,更徨論做麼家務。造成這個原因,肯定是家長太過寵愛。在孩子大過天的香港社會,無微不至的過份關懷已經成了必要。打從母親懷胎十月開始,為人父母已經費盡心思,給孩子最好的。但往往弄巧反拙,造成一大批高分低能、欠缺自主、不諳世故的大孩子。 自問小時的我甚受照顧,很多東西都是及後留學時才學會。所以要小孩獨立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小孩參加一些需要獨自生活的課程,近年興起的軍訓營對孩子是艱辛了點,但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生兒育女是人生一個重大的決定,身為一個不折不拘「kidult」,加上在「生一個孩子要四百萬」的嚇人訊息下,生孩子談可容易?養兒方知父母恩,這些道理,我想日後會懂的。

遊台灣

Image
最近工作悶透,於是特意放了自己數天假期,遊玩一番。要附合品嚐美食、閱讀圖書及逛博物館兼價錢便宜,台灣成了我的不二之選。台灣給我的印象是:本地人相當熱情,美食多不勝數,尤以街頭美食為甚;閱讀風氣之盛令喜愛讀書的人樂而忘返。不過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台灣保留了一些歷史痕跡,還有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成了台灣人的特色之一。 這次旅程最值得推介的是一個以考古為主題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位於八里,從淡水乘坐公車約半小時便可到達。雖然以十三行以考古為主題,但內容一點都不沈悶,那些互動裝置及佈置能成功吸引參觀者。如果嫌考古太悶,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K-mall底層之「台北故事館」定能為你帶來驚喜。館內以台灣早期為背景,全部展覽均以實景搭建。此館好玩的地方是,當入場之後參觀者會獲發一疊與入埸費相若的現金代用卷,在館內所有地方都可使用。你可以買一些紀念品、品嚐一下早期的台式美食、或者購買一些富有特色的糖果等等。這個展館的營銷策略十分成功,參觀者的投入感因此而大增。論展品,此館有進步的空間;論意念,我會給滿分。 由於台風關係,留台最後兩天都是風雨交加,只好逛街逛商場。在逛無可逛的情況下,我看了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在台灣看台灣電影,價錢與香港差不多,但不設劃位。回說電影本身,故事耐人尋味,加上配樂吸引,屬近期佳作。除此以外,亦學了不少最新地道台灣用語。總結是次旅程,放鬆幾天再從投工作,效率應該會提高。

Harry the man

全球熱賣小說《哈利波特》終於曲終人散,這套出版時間長達十年的兒童文學,在一片熱鬧歡呼聲之下正式劃上句號。筆者第一次接觸這套小說是在改篇電影上畫之後,當時只是抱着一貫追趕潮流的心態。及後卻發覺小說的吸引力遠超於電影,於是便迷上閱讀小說的習慣。 《哈》的吸引力,除了作者把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勇敢、有愛心卻帶點傻氣的小男生外,最重要的是讀者每集都會看見主人公從錯誤中學習,逐漸成長。加上書中各名人物性格壁壘分明,令讀者更易投入。 來到最後一集,大部分「粉絲」最關心的當然是哈利與佛地魔正邪之戰誰勝誰負,但我卻被書中一角Servus Snape所吸引。從首集開始,Snape就是一個不討好的角色,處處迫害主角,與歹角佛地魔糾纏不清的關係令大家判定Snape為第二號惡人。實際上是Snape上演了一齣《巫師版無間道》,為的是要守護一段逝去已久的感情。此外,其他角色如巨人Hagrid、孖生兄弟Fred和George、笨手笨腳但充滿愛心的Longbottom等都為小說帶來不少歡樂。當然不能不提哈利的兩位戰友Ron和 Hermione,他們與哈利並肩作戰的過程成整個故事的中心。 姑勿論外間對《哈》的評價如何,這本書已經成為一本全球暢銷書;世界多個角落,都因《哈》而著迷。那個架着眼鏡、頭髮零亂的小男孩將會長留在讀者的心裡。

公共空間私有化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個習慣,就是每次乘搭地下鐵、小巴或巴士時,總會選擇最靠近「邊」或「角落」的位置;進入升降機會第一時間進佔「四隻角」;到餐廳用膳總會以「卡位」為首選。這種特有的社會現象,正好反映了公共空間私有化。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出於現代人的逐漸增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刻意與陌生人保持一定距離有關。 在生活節奏頻繁的都市裏,每天有很多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從步出家門起的一刻,身處的空間已經要與大眾分享,因此適當的保護措施是少不了。當僅有的空間也被剝奪的時候,例如繁忙時間乘搭地下鐵、午膳時與陌生人同桌等等都會令我們感到不是味兒。傳統的人類學理論認為人是群體動物,必須互相依附、互補不足才能發展出一個更完善的聚落。但在現代社會,和諧共處似乎只會出現在有共同目標的人們身上,大部分人的潛意識都是比較傾向個人主義。父母與子女日漸陌生、夫妻只限於同床共寢、朋友成為吃喝玩伴等都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可以感受到社會愈發達,疏離感愈大;我們熱衷於社會帶來的種種方便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只流於表面,更甚者,只透過一大堆虛擬符號來傳遞。 過往的社會物質貧乏,彼此間的關係卻十分近。過往鄰居之間不僅會問候對方,有時更會互相邀請成為座上客;現在大部分人連鄰居姓甚名誰亦不會過問。過往小朋友會聯群結隊玩耍;現在只會醉心於網絡遊戲手提遊戲機。社會發展的代價,就是令生活在裡面的人更加獨立、更加自我,但這是我們願意看見的嗎?

變形金剛

第一次看「變形金剛」要數到小學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機械人變形時所發出的金屬聲音。還記得看最初的配音版本,得悉那些金屬聲是由空的鋁罐撞擊產生,那種low-tech得來又親切的感覺最令人懷念。 時隔二十多年,一套以動畫「變」為藍本的電影正式登陸,並掛上影壇大師史匹堡的大名。在電影宣傳及商品的催谷下,「變」再一次受人注目。「變」的最初構思源自美國,及後日本收購了部分版權並在設計上下了更多心思。現在美日共同把「變」發揚光大,並藉着荷李活將「變」推到高峰。平心而論,電影的「戲橋」都是老生常談,離不開正邪二元對立的關係。電影的主線主要描述兩派外星人大打出手,一派保護地球,另一派則想把地球消滅。筆者認為故事最吸引的地方,是人類在戲中所扮演的角色。通常在這類電影,人類的參與可有可無,實力永遠比不上敵人。但在「變」一片當中,人類竟然有能力與機械人對壘,並有能力遷滅它們。其次,此片中的機械人角色非常「人性化」,懂得攪氣氛之餘又富感情。因此「變」片強調以人為本是成功的。 就特撮技術,這點似乎是戲迷動畫迷最關心,同時也是最期待的。筆者覺得「變」一片有過多令人眼花撩亂的變形過程,兼且速度太快。謂一較出眾的是機械人與演員同場的時候,幾乎看不出有什麼破綻。 總的來說,「變」片開創了以機械人作為主導的先河。過往如「人工智能」、「鐵甲威龍」等以機械人為題材的電影屢見不鮮,但以純機械人作為電影賣點似乎是第一次,筆者相信這類電影會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