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07

Image
這幀照片是昨日上課時所拍的。前方的同學,看起來睡得正甜,每天在辛勞的工作過後還要上課,我們到底犧牲了多少?

Boxer Rebellion

第一次聽這個詞彙時,是在中學時代的歷史科。晚清政府為向列強表示強勢,暗地裏借民間團體義和團攻擊外籍人士。這班自以為練過神功、刀槍不入的愛國人士,公然挑戰西方。分別向駐中國的外國領事及傳教仕施襲。西方亦借此機會,向中方宣戰,觸發八國聯軍之役。 想不到100多年後,美國亦興起一場Boxer Rebellion。此運動沿於美國多個州及省份宣佈禁令,禁止年青人穿一種露出底褲及褲管低過膝蓋的牛仔褲(俗稱瀨屎褲)。此令一出,全美嘩然。一個以民主自由自居的國家連人民的服飾也規管,實在比共產國家更甚。 服飾的標準是主觀的,以「有傷風化」為理由,是不是有點牽強?

臉譜

在web 2.0的世代裡,Facebook成了大伙兒的新寵。這個揉合了Friendster+MSN的平台,最妙的地方就是透過特設的朋友網絡,把失散多年的友人尋回。你亦可以從特定組合當中慢慢細閱每個登記冊上的名字。只要找到其中一位,你就可以一直靠別人的名單建立自己的朋友網。 從來對電腦軟件興趣甚微的我也加入此列。為的不僅是尋找舊友或同學,而是為那開始模糊的記憶作適當的修補。我所認識的每個人,孰多孰少都對自己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尋找再認識似乎是對自己的一點交待。

開心果‧大閘蟹

那一幀肥肥「反眼」入院的照片,不僅成為各大傳媒銷量的靈丹妙藥,亦成為大家爭相討論的話題,甚至成為中小學通識教育的一堂課。我不禁要問,我們是否愛看這些「睇你點死」式的貼身報導? 每逢某某名人藝人入院治療,傳媒往往喜愛把過程無限放大,輔以「病危/彌留」等一些嚇人字眼不單會刺激銷情,更會吸引一些平日不理世情的小眾注意。知名人士的一生,打從成名之後,時時刻刻都成為被追訪的目標。他們在生時犧牲了人類應有的尊嚴,死後亦未必能入土為安。因為就算名人死後,如與某人某事扯上異常關係,他的玉照必然會迥光反照。 「集體回憶」是近年特區政府掛在嘴邊的新名詞,恰巧這些事件卻變成了「集體強姦」的佐證。本地傳媒經常標榜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但是否把所有負面新聞推陳出新,揚惡隱善就叫聲為民開?時常把責任歸咎於讀者身上,說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報導,究竟是誰給我們一些沒有營養的即食新聞?新聞從業員應該有一套守則,那套守則不應與銷量掛鈎。新聞的價值是否只限於死人榻樓、桃色糾紛、奸淫擄掠等陰暗範疇呢?這些問題,都有待你們來解決。 一顆人人喜愛的開心果慘變任人宰割的大閘蟹,你忍心嗎?

極限

近來,我感覺到自己快要受不了。 上學為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工作上的轉變亦使我透不過氣來。最令我憂心的,就是自己的前途。這一刻,彷彿身邊的所謂工作伙伴都是一部部機器。它們沒有感情也沒有憐憫,只知道你做錯了便大禍臨頭。每天朝九晚六中午吃飯也會做的機器人不會跟你說公事以外的事。這就是真正的職場,少了誰都可以。 狄更斯說過,每一個人或動物都有自己的極限,我想我的極限差不多到了。

汪精衛

一說此君,很多人都會以「漢奸」一詞來形容他。曾經是國父孫中山最佳的左右手,在辛亥革命前就因參與一些革命運動而被捕,在獄中作了一首詩:「慷慨歌燕城,慫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其後一直投身革命事業,國父臨終前的總理遺囑,尤其是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雖努力」,就是出自他手筆。 及後,在抗日戰爭上主張求和,為了減少傷亡,決定聽從日寇,成立南京汪政府。正所謂成王敗寇,歷史對他的評價是相當負面。他的墳更被拆掉,並放了一座跪像,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這是一個大時代的人物,是賣國求榮抑或是為民請命,似乎還要更多的歷史證據。

存在

聽取驗身報告前,與友人H通了電話。 H因弄傷了腳而要進醫院進行手術,及後我們談了生命的課題。他給我的忠告是,人存在的意義遠遠大過生存的意義。意思是真正滲透生死的人,要先明白存在的重要性,就是尼采建構的存在主義。我似懂非懂,我想大概是那些所謂經歷生死的人其實沒有真正了解死亡。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了解,因為生存本身就與死亡對立,死了的人也不能向你講述死亡。我們只是通過不同層次的批判而對死亡有一點理解。 我聽後有點如釋重負的感覺,生命的輕重,因人而已。 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