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08

從飯島愛到《海角七號》

日前,一代成人電影影后飯島愛在香閨倒斃,至今死因成謎,除了引起一陣廣泛的懷緬潮外,亦令一眾中年男士感到錯愕。而台灣就飯島身亡所引起的討論更加激烈,當中不乏學界中人。恰巧最近以日本殖民主義為背景的《海角七號》,這事又似乎與飯島扯上關係,原因是日本的殖民統治深深影響寶島,在日本統治後的60多年,台灣島民對皇民身份似乎有着不捨之情。 《海》與飯島所帶來的文化意象,不獨是對日本文化的一種尊敬,更甚者,是對當前統治者不滿的一種潛意式投射。《海》的成功之處在於能夠把台灣老中青三代串連。聽說老一輩的台人,有些時候仍以日語交談。台灣有些用語如「歐巴桑」等都是從日語轉化過來。日本文化在台灣的影響力並沒有因為二次大戰的愛國情緒減退。在某程度上,台灣人對日本文化仍相當受落。 同樣受殖民統治的香港,經歷百多年的英人統治,有部份人對英國仍十分迷戀。不同的是,我們在表達方面比較含蓄。香港電影如《去年煙花特別多》所說的後97,也是對政局不穩的一種投射,但對殖民統治的讚美似乎比較模糊。 《海》與飯島所帶來的後殖民意涵,當然有人會嗤之以鼻。想深一層,殖民統治就有如一對夫婦從人家手上搶去孩子,縱使孩子起初十分不忿,但久而久之,小孩對這對夫婦所產生的獨特情感可能比親生父母更加微妙。有人批評《海》帶有強烈的皇民色彩,透過情愛橋段歌頌大日本主義云云。其實該電影只是對一種文化,一種在特定時間,因歷史進程而發生的錯配作出一點反思。香港拍不出這一類電影,除了要忌諱「政治不正確」外,還有是我們欠缺了一個共同載體。 姑勿論如何,《海角七號》在日後台日文化研究上會成為拋磚引玉之作,而飯島愛之死卻為她傳奇一生劃上一個離奇的句號。

寫在三十

Image
人愈大,責任自然愈大。到了30歲,似乎是人生的一個交匯點。30歲前,可以狂莽、任性、放肆,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青春兩字。30過後,世界好像變得不一樣,除了要對自己負責外,身邊的人同樣重要。男人到了這年紀,有人說是事業的開始,所謂的三十而立,說的就是發財兼立品。 對於我來說,因為到了30,人亦變得謹慎。人生的分水嶺正好是30,之前的前塵往事也要抹掉,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正開始。今年上天對我特別眷顧,家裏多了一位小成員,三口子愉快地生活是我今後的目標,也是圭臬。

肢體不滿足

四肢不全的澳洲人Nick在港進行佈道會,吸引數以萬計的人聽取其奮鬥歷程。這亦令我想起幾年前同樣四肢殘缺的乙武洋匡。乙武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先後參與新聞的幕前幕後的工作,最近好像還結了婚,生了一個兒子,並當起教師來。Nick 和乙武沒有因肢體殘障而變得害羞,反而向各人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手腳的人如何生活,他們倆不單沒有埋怨,更加為自己的目標奮力前進。他們的故事,令我這個身體健全的人感到慚愧。他們倆令我明白心靈上的滿足比其他東西更為重要,一個人的鬥志,往往是成功的元素,在此衷心祝福他們有一個美滿人生。

無題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令我有點迷失方向。我經常問自己,今天的我所做和選擇的是自己喜歡的嗎?如果可以重新來一次,我又會有怎樣的人生?當然,這些問題永遠也不會有答案。有人說眼睛生在前方是因為要向前看,做人也應如此。過去的一切,最好挑些開心的片段去懷緬,但再多的懷緬也會變得模糊,路,始終要走。 我要感謝現有的一切,畢竟得來不易。那些曾經出現過的虛幻,就讓它永遠留在我的腦海中。

天水圍的日與夜

Image
一套看似平平無奇的電影,其實正娓娓道出香港基層的真實面。故事講述早年喪夫的貴姐,如何靠收入微薄的超市工作為自己及兒子餬口。同樣以天水圍作主題的《圍城》,把悲情的一面展示出來,《天》則把人間有情帶到觀眾眼前。貴姐雖然收入不高,但仍以有限資源幫助獨居婆婆。在家境比自己富裕的兩個弟弟面前,貴姐不單沒有貪便宜,反而盡心盡力維繫家人之間的關係。最令筆者感動的是貴姐的兒子家安,眼見朋輩親戚的生活條件都比自己優勝,反而令他更加珍惜機會。導演刻意把家安塑造成一個木訥、吊兒郎當的外表,骨子裏他是樂於助人兼考順的一等一好仔。說實的,電影的節奏比較慢,但因為慢,令觀眾可以剖析各個人物的內心。正因為此片的手法平淡,為過於刺激的銀色世界帶來一口清泉。 面對近日的經濟不景,生活迫人,或許,是時候反思對生活的態度。

從電車男到住家男

自小開始,我便喜歡一個人關在屋子裏,我總是有辦法令自己高興。從來對一大班人的群體活動沒什麼大興趣,因為人一多,大家就會分散,談話的內容亦會流於表面。我反而覺得三五知己小聚一刻比較有意思,話題亦較深入。 一個人在家,感覺倒是無拘無束,更是一個反省自我的一個平台。上上網,看看書或者是什麼都不做,是休息的最好方法。以前我也喜歡閒逛,但現在所有的大型商場也差不多,富有特色的小商戶也漸漸減少,所以賦閒在家也是不錯的節目。 自小女出生後,假日照顧小女兒便成為我的節目。面對嬰孩,真的是一個極大挑戰。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好像一天比一天輕鬆。有人會覺得生孩子責任重大,也花不少錢,但作為一個人,生兒育女是人生的重要一環,那個小生命將會延續你的視野,因為他會看見你看不到的。

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 一個男孩與女友快快樂樂地生活,豈料天意弄人,男孩得了一種叫MND的疾病。這種病會慢慢蠶食一個人的身體,先是四肢退化,然後就是身體的其他機能衰退,最後就連說話和吃飯也有困難。 男孩沒有放棄理想,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利用自己的天賦去幫助別人。他愛攝影,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有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是透過拍照的人去細述。至於男孩的女友,不但沒有因為男孩患病而離開他,他們反而結婚。男孩繼續堅持自己的夢想,到了後期,他因行動不便而要使用輪椅,但他還是用相機拍下每個珍貴時刻,因為相機是令時間停頓的最好工具。 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的過,死亡亦一步一步的迫近。他透過手機發出短訊,向太太表示掛念及愛意。雖然最後男孩敵不過病魔,但他的太太為了要圓丈夫的夢,特意為他舉辦一個以「愛」為題材的攝影展,展出丈夫生前的作品。 他們倆的故事,是愛的真正表現。一段能夠超越生死,超越時間的愛情,在這個年代實屬難得。對愛人不離不棄的那份情操,是令我要用文字記下這個故事的原因。 Alan,你令我明白什麼是愛,多謝你。

談母語教學

回歸已經十多年,政府致力推行的「母語教學」可謂全盤失敗。首先,母語是由Mother Tongue 直譯過來,母語令人聯想到母乳,單看這個譯名,就令人不安。中國人對母親多懷敬愛之心,但我們有句話叫「慈母多敗兒」,飲奶飲得多會變成try our breast,一個名不正的政策已經大打折扣。第二個原因,就是香港人「口裡不一」。這邊說愛國,那邊已經為子女準備放洋;明明說中國已經發展起來,卻以希望子女在國外拓闊視野作為出國的籍口。 在香港推行「母語教學」,先要做的是改變香港人重英輕中的觀念,中文中學永遠被標籤成次一等的中學,連入大學的機會也被剝削。在香港,只要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你懂不懂中文根本沒人會介意,就連政府的宣傳廣告都說學好英語會有較好的晉升機會,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現象。為什麼一個地方的主流語言會被歧視?是不是殖民主義的陰霾揮之不去?還是我們都抱着一種祟洋媚外的態?究竟要先學好漢語還是外語? 或許有人會說,香港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華洋雜處的社會,懂得兩文三語是我們的優勢,因此中英兼備是必然趨勢。但是語文運用是要配合適當的語境,如果連自己的文字都掌握不好,學外語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還有,為什麼我們要配合外國人用他們的文字,外國人為什麼不反過來學我們的文字?這已經不是語文的問題,而是關乎整個國家的國力問題。 我總覺得,就算英文再好,也只是第二語言。學好漢語,不僅是我們應有的責任,亦是作為中國人的必要條件。

變瞼

Image

有沒有試過發了一場極具真實感的夢?當醒來的時候,發現原來是夢,心靈上有點空虛。夢的成因有很多,當中以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最為人津津樂道。弗氏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簡單來說,就是日常生活實現不了的東西,透過「夢」這個手段去實現。但這種手段完全不在我們的操縱之內。 要解構夢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學問,就算是心理學家,對每個夢的詮釋也不同。夢很多時亦與潛意識扯上關係,就是把不自覺的抑壓釋放出來。我總覺得要記住發生過的夢是有點困難,找尋夢的根源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莊周夢蝶」又是否另一境界?

階段

女兒忽然患了感冒,令我擔心之餘又不知所措。 每個人到了特定的環境時間,就會自然進入另一個階段。昔日還讓父母擔心的我(現在仍是,不過他們把注意力投放在孫女身上),現在已為人父,開始明白當父母的心態。人生就好像一場馬拉松,每個人所看見的也不盡相同。有些人會一開始帶出,有些人則留前鬥後;這場馬拉松沒有贏家,因為每個人所走的路程不同。 看見身邊的友人,有些追求事業、有些為家庭奮鬥。每個選擇也有因由,沒有對與錯之分。當然,在選擇的過程中需要犧牲一些東西,那些可以是以前你最夢寐以求的東西,但為了成就目標,只能忍痛放下。人愈大,要選擇的愈多,每個決定亦足以改變人生餘下的時間。為了不讓恨錯難返的局面發生,事事緊慎考慮是唯一的辦法。但如果這個決定會影響第三者,難題就來了。無論難題如何,總要面對,願我有足夠的信心和智慧作每個決定。

大武士

Image
兒時所看的大武士卡通終於現實化,實在忍不住要與愛女來個crossover

時間

車速顯示屏嘟嘟的響,司機沒有減速的意思,繼續踏下油門。90、95、100… 當車速到了100,嘟嘟聲會變作長響,那聲音,就好像心臟停止,在儀器發出的的長響。過了一陣子,沒有了長響,也沒有嘟嘟聲。因為已經到達了目的地。 每次乘搭小巴,都有一種莫名其妙快感。可能是速度,再加上離心力,整個人好像不屬於自己。是的,一車14人的命都懸在司機的手上,那一刻,司機是操生殺大權的人。為了一丁點的時間,我們押上生命,可惜那止司機永遠不會感受到的。「時間就是金錢」是他們的座右銘,但「時間就是生命」似乎沒有太過多人在意。 活在城市,每個人都為目標打拼,追逐時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賺回來的時間,我們又有否善用? 我,還是每天乘搭那輛小巴。

信仰

我是一名基督徒,是一名很少參與教會聚會、不熟讀聖經、甚至沒有洗禮的基督徒。這樣還稱自己為基督徒?未免侮辱及不尊重這個宗教吧。其實,我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信上帝而已。家人由上至下,都是不折不扣的虔誠基督徒,他們認為我有權選擇自己的信仰,所以洗禮的事就留給我日後決定。 我始終沒有洗禮,是因為我覺得上帝是不會因為沒有洗禮而置之不理,相反,主對每個人都是一樣,充滿愛。我總覺得,上帝是不拘小節,就算我們平日多善忘,只要發自內心,上帝是會聆聽的。我經常問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勤奮一點,嘗試多些參與教會事務,至少星期天去去教堂。但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老是不喜歡公式化的活動,而且教會的人都比較熱情,對我這個目納的人來說似乎太難接受。其次,就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去領洗,待我信心及對主認識多點,決定志向時才領洗也不遲。姑勿論對信仰的方式如何,我明白「心中有主,主在心中」的道理。

疑問

我一向覺得,活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樓價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是為三餐一宿打拚,辛辛苦苦儲了一筆錢當首期,之後便要展開漫長的供款之路。這條路一走起碼十年,除非閣下突然中了六合彩或升了好幾次職,要不然,每個月還是要乖乖為地產商打工。 其實我心裡一直有一堆疑問,就是誰去釐定樓價?所謂的市場釐定價格中的市場,又是不是操縱在幾家大的發展商手上?為什麼「安居」比上太空還要難?一個幾百呎的單位要賣幾百萬,是不是有點過份? 或許,當大部分人對不合理的東西默不作聲,漸漸這些不合理的東西就成為理所當然。有如把慌話重覆說一千次一萬次,最終必會有人信以為真。即是在錦上路的某樓盤突然變了西九龍地鐵站,看真一點完來由該宅到西九龍地鐵站只要十分鐘,地鐵何時變了火箭?

悼友人

近日得悉友人的另一半辭世,我的心情是錯愕非常。友人的另一半我也認識,平日嘻嘻哈哈,亦經常提點小弟,她的離去,令我感受到人生無常。生命這東西總是難以預測,如何活得精彩,是藝術,也是技巧。面對死亡,我們是無助;積極面對人生,是唯一的出路。 悲傷過後,是新的一天。振作,朋友。

談港劇

無記電視劇「家好月圓」大收旺場,實屬意料中事。此劇能得到高收視,主要原因是劇中經常營造一些令人氣憤的場面,例如X被所有人誤會,最後由Y義正詞嚴地揭露真相,為X取會公道。男女的三角關係是港式電視劇的必要元素,沒有複雜的關係就沒有高收視,所以男女糾纏不清的戀情一定要有,愈亂就愈好。另外,劇中會不定時加插一些郎郎上口的「金句」,企圖令觀眾對人物加深印象。以上的種種,都是港式電視劇常用的模式,結局當然要顧及大眾,大團圓是不二之選。 當大家看此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港式電視劇在這麼多年都沒有太大改變,或者可以說沒有進步。劇內的橋段可謂千篇一律,不是愛情三角錯就是爭產大戰,難道我們的視野只局限這些?當閣下看過外國的電視劇,就明白為什麼人家的劇會在世界通行,就是因為他們的題材包羅萬有,製作認真。 其實,也許不必要狼批港劇,始終都是消閒物,因為「有怎樣的觀眾,就有怎樣的電視劇」。

初為人父

Image
生兒育女,對現代人來說,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一項重大決定。但我總覺得,圓滿的人生,有時候是需要新成員來點綴。小女兒在九號風球掠過後出生,看著這小不點從內子的肚裏鑽出來,可謂百感交雜。一條小生命的降臨,為人父母不單是供書教學、提供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為他引路,為他生命的未來日子引路,儘管路上是荊棘滿途。 初為人父的我,固然需要更多時間來調整身心。尤其每天重覆幹着相同的動作,連續數個晚上都不能安睡,我便開始領略到「養兒方知父母恩」的人生大道理。面對未來,成龍成鳳的心態並不存在我的心裏;只要孩子一天比一天健康,一天比一天快樂,便已經是我最大的欣慰。 小生命的來臨,除了為全家人增添喜悅,亦為我提供一個終身學習的機會。現在的我,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更深刻的體會,畢竟每個人在任何時刻都在成長當中,我當然也不例外。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稱職的榜樣,是現在的首要任務。有些人說現在當孩子比以往幸福,但我覺得過去和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疼愛都沒有兩樣,因為天下每一個父母對子女都是充滿無私的愛。

大件事

Image
今年的我,做了人生很多重大決定。起初以為犯太歲的我,諸事一定不順,但原來犯太歲亦可指大變動,這些大變動已經一一應驗。結婚生孩子,是我三十歲前的願望(奢望?),想不到得到上天眷顧,奇蹟竟發生在我身上。 小女兒在九號強風翌日出世,時間配合可謂恰到好處。初為人父的我,無論心理和生理都需要調整。尤其每晚隔3小時要起床一次,幸得內子協助,否則像我這樣「爛訓」的父親,女兒肯定捱餓。 「養兒方知父母恩」是我此刻的感覺,縱使我的事業才剛剛起步,可提供的相當有限,但我會盡最大能力,令小女兒快快樂樂,健健康康成長。 Regardless of what today brings, thank God, an untouched day awaits you tomorrow. 感謝主。

內疚

昨日由於身體抱恙,沒有上班。今天收到老爸的一條短訊,頓時紅了眼。 短訊的其中一句:「凡事逐件面對和解決就是了」,短短十數字就能安撫我近日緊張和不安的情緒。老爸向來不甚懂電子操作,尤其是手電;因此短短幾十字的短訊,可能花了他很多時間。對於分秒必爭、處理眾多事項的他,這一條短訊充滿了愛,作為兒子的我,感到內疚。 爸,我沒事的,只是稍作休息罷了。

奧運主持硬膠語錄

從「福佳始終有你」原創人林忌網誌內,看到一些香港奧運主持的一些「硬膠」語錄,現與各位分享。 1.畫面播出雙人女子跳水項目,輪到英國選手,畫面打出 GBR 與米字旗, 主持大叫:「輪到美國隊啦!」 Dead Air 一秒後,專家說:「其實係英國隊先o岩......」 某藝員窒左一秒,大聲說:「係!係英國隊!.....」 2. 單車公路賽, 某人撘句:「你睇北京宜家幾少車行, 啲運動員都好啲。」 封咗條路梗係一架車都冇,膠人。 3. 男子單車公路賽中,車群中領頭的一名車手長時間張開口呼吸, 女主持竟然話:「佢一路都望住鏡頭好好笑容。」 4. 某台主持:「D運動員真係好鍾意運動....」 5. 畫面播緊女子舉重...出場係南韓運動員, 某主持:「聽講所有南韓運動員都有食人參, 睇嚟今年南韓都無人參出口...」 6. 中國隊勝出的 56kg 男子舉重, 某著名主持說:「印尼仔點點點...印尼仔點點點...印尼仔點點點...越南仔點點點...」 講左 N 次之後,終於在鏡頭面前更正:「印尼仔...... 呀,其實係印尼運動員至O岩」 7. 某女藝員評男子體操:「咦!!!出血呀!!! 咁未好痛囉!!!!!」 專家::「好少事 je..」 8. 體操專家:「今晚中國隊表現好好,除左楊威一個小失誤之外,全部都幾乎冇乜失誤......」 某男藝員即時回應:「係呀!中國隊表現真係好好呀! 中國隊表現好穩定呀!特別係楊威,佢真係個個項目都咁穩定!!!」 專家 dead air 一秒:「係呀,咁中國隊.. (已經唔知點應......) 9. 馬術主持:「馬術呢,就係馬的比賽.... 呢隻馬跑得好快.... 呢隻馬跑得唔錯喎....其實馬術,真係唔錯架。」 半個鐘之後─ 主持:「太好啦!專家終於來到啦,可以由佢從一個專業的角度講解下。」 10. 自認好叻個位仁兄 :「 Kobe Bryant 咁勁, 點解仲要打後衛 ?」 主持甲:「中國D訓練方法不及美國。」 主持乙:「美國係..」 自認好叻個位仁兄搶住答: 「係靠食物同打針....... 我講緊我D馬...」 「搵我地同佢地打籃球~不如搵佢地同我地打兵兵波」 11. 美國飛魚菲比斯上台領獎 旁述a:「唔知佢係咪搵緊呀布殊

中國人愛什麼

Image
中國人愛熱鬧,所以街上永遠擠滿人; 中國人愛面子,所以連面上也要貼金; 中國人愛尊重,所以玩過山車時男的會穿西裝; 中國人愛飲食,可以吃的或看上去可以吃的,都放進口裹; 中國人愛運動,充滿「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對男國足尤甚; 中國人愛模仿,任何牌子,在中國會分為A貨或B貨; 中國人愛原創,所以At KFC, We Do Chicken Right會被譯成「在肯德基,我們做雞是對的」 ; 中國人愛健康,最會挑珍貴的東西來吃,好像虎鞭; 中國人愛美麗,所以奧運開幕式有幕後代唱; 中國人愛中國,在旅遊也不忘「為國爭光,錢要花光」; 中國人愛開玩笑,上述的只是玩玩,全無惡意。

好公僕

執筆之時,正是旺角火災後的一天;兩位消防員在救火的過程之中,英勇犧牲。兩名消防員,一位老練果斷、一位前途無限,一場火災,奪去他們的生命。旁人如我,也深感沈重。消防這一個職業,從來都是與死神打交道的苦差。消防衝進火場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有人疏忽遺下煙頭,又或者是外出沒有把煮食爐關好等等。無論起火的原因如可,只要有火災的地方,消防員永遠都是身先士卒,那種不問因由、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是災場上的一盞明燈。

排隊風

排隊,向來都是我們的集體回憶,「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是排隊背後的主要原因。從60年代的「制水」,到97前的「BNO」,排隊已經與我們的生活不可分割。近日的奧運熱更令排隊趨向白熱化,先有奧運鈔票,後有奧馬門票;排隊的風氣更加伸延至莘莘學子身上,在八號強風訊號下,不顧自身安全去換取面試機會。構成這些近乎瘋狂的排隊風氣,都是因為我們暗自認定先到先得的定律。 對於排隊,我們習以為常,因為每天我們在排隊所花的時間,實在太多。上班、吃飯、上廁所、看電影…生活上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與排隊扯上關係。漸漸地,排隊的模式出現更多不合理的變化。先有以物件「霸位」、繼有「排隊黨」,這些都大大扭曲了排隊原有的公平性。不過,一天有那些以金錢換取時間的人,那些以排隊維生的人還會陸續有來。有人會說,抽籤不是更好嗎?這似乎對花了時間排隊的人不公平,花費成本相對排隊要大。以排隊方式去換取一樣服務或物件,其實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排隊是人類步向文明的產物,北京市在奧運前急急推出排隊日,目的就是要向外國人展示:「你看,我們都在排隊㖿,北京確實是文明的城市。」奧運過後,情況會否維持,我們拭目以待。

Hancock

Image
又看了一套美式英雄電影。香港譯作《街頭超人》,主人公Hancock是一個酗酒成狂,身無長物的好色之徒。唯一與正常人不同的就是,他擁有超乎常人的力量。此電影打破了一貫英雄的正面形象,因為Hancock在輯拿犯人的過程中,永遠也有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及後更被關進牢房。就在此時,Hancock結識了一位形象顧問,故事亦隨之而下去。 就電影本身而言,大致上不過不失。典型的大團員結局並沒有為觀眾留下思想的伏線,白一點說,就是沒有深度。這是一套 “entertaining”但不是 “inspiring”的電影。

第三種人

近日,在女子監獄內進行工作,深深體會到什麼是牢獄之災。在那裡的每一天工作,每一個動作都受監控,就連如廁,也要職員陪同。每天經過重重保安,上貨落貨,剩下的工作時間只有4小時。 那裡工作的職員也好不了多少,當問及工作時間是否24小時制,得到的答案是:「8個鐘頭都夠啦大佬,留多一秒都想死」。由於地方偏遠,每天的交通時間來回至少4小時,所以除了睡覺,在那裡工作的人私人時間少得可憐。 工作期間,一名工人窺看牢房,職員帶點黑色幽默警告:「嗱,一陣你俾人捉入去,嗌唔好都無用,個班女人見男人就嗌老公」。其後,更有工人說:「真係寧願做墳場都好過呢度。」我慶幸只在這裡工作個多星期,這次工作,令我對懲教署的職員肅然起敬。

感情夾萬

人生在世,總會有些人在你身邊掠過。我想所有人都試過與友人,因某種原因(如搬家、升學等等)而變得關係疏落。自懂事開始,我們就習慣與相熟的人離別,那個小學時的玩伴,到了中學因不同班別已經甚少見面。到了大學畢業,大家均以各奔前程作結,掩蓋那份不知何時再見的憂鬱。離別,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總會有些人在你生命進出。 云云人海中,能與某幾個人交朋結友,甚至成為另一半,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碰上後點頭問好已經相當不錯,但有更多的只是擦身而過,很多時候,彼此只會成為陌路人。我們遇過的人當中,總會有些愉快的事。把美好的光景放進我們的回憶裏,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歷久常新,令我們快樂的方法。我珍惜每一個朋友。

Dark knight 的人性落差

Image
蝙蝠俠給我的印象,是與一貫英雄有別的形象。日間,Bruce Wayne是坐擁百億王國的花花公子;到了晚上,他是罪犯聞風喪膽的蝙蝠俠。悲劇式的遭遇,令這位沒有異能的英雄用上以暴易暴的手段儆惡懲奸。蝙蝠俠最新系列-《黑夜之神》就是道出這位悲劇英雄的內心世界。 作為億萬富翁,Bruce Wayne大可不必親自出手。除了冒上生命危險,還要背負被社會唾棄的惡名。這樣的行徑,主要是源於目睹雙親被劫殺的後遺症,只有透過親手手刃罪犯,才能徹徹底底平伏內心的那份恐懼。 《黑夜之神》真正要帶出的,其實是為不為社會接受的「怪胎」(Freak)重新下一個定義。Heath Ledger所飾演的小丑,可以說把小丑的那份狂妄、不按章法的瘋狂行為發揮得淋漓盡致。可惜Ledger英年早逝,在水銀燈下的演出己成為絕響。正與邪往往只是一線之差,正如一枚錢幣有正反兩面,雙面人Harvey的一夜成魔也值得我們深思。 要成為一名英雄,就要付上代價。正義與邪惡,永遠也不會共融,但當正義過了頭而有無辜的人在過程中犧牲;或者邪惡的出發點其實是要改變混沌的世界,情況就有如我們中國的陰陽學說,既相生,也相剋。

港式文化有感

讀畢劉細良先生載明報副刊的一篇文章,他道出香港文化獨特之處,在於新與舊、中與西和上與下之間的混雜。香港獨有的文化,與中原及歐洲等歷史悠久的尊貴文化大有不同。前者的滲透力高,在整個社會成了一個互相傳遞的作用;後者只局限於知識份子及上流社會。港式文化,似乎比較能夠接近普羅大眾。 地道的本土文化,其實並不需要規範或系統性的整理。香港文化的特色在於其靈活可變,比方說我們熟悉的街頭小食,雖然近年政府多以市容衛生作為規管的理據,但以店舖形式繼續經營卻無損街頭小食的特質,這類店舖在放工時段依然人山人海。本土文化的影響力絕不能小覷,「紅白藍」和「曾灶財」不僅成為香港的標記,更啟發了藝術創作;「無厘頭」式的攪笑電影也為亞洲各國,甚至歐美電影所仿效;毫無規劃的霓虹招牌成就了令人嚮往的「東方之珠」。這些無心插柳的產物,其實都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香港是否需要一套詳盡文化政策,先要解釋文化的定義。 我總覺得,文化是由生活,一點一滴凝聚而成。用金錢所推砌的並不是文化,只是一堆徒有外表,沒有靈魂的軀殼。文化,是一種精神,也是構成人類生活的靈魂。

香港潮語

某出版社近月推出了一套以香港潮語為題材的識字卡,這些卡的造型與筆者小時用作學習字卡差不多,但內容卻大有不同。潮語 (這裡不是指潮州語,曾有內地朋友問筆者「潮人生命堂」─ 一所基督教教堂,是不是很「潮」的人所開的教堂,其實那所教堂真的是潮州人所開辦的),意指潮流用語,用法獨特,多流傳於青少年之間。「屈機」(利用漏洞擊敗對手)、「升呢」(升level,電玩述語)、「蝕桌」(損失)、「扒房」(很多醜陋女子聚集的地方)、「淆底」(害怕)等等都是現今的潮語。潮語可判定為次文化的一種,因為這類用語的出處通常都比較粗俗,不為大眾所接受。 很多學者認為潮語難登大雅之堂,但筆者認為要研究本土文化,潮語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今日的潮語,日後可能成為日常用語。好像「着數」(不用付出而所得的利益)、「寸」(言語上的抵毀)、「呃秤」(在街市上受騙)等都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用語。潮語的背後,可以反映出某段時間,某類人所受的影響,因此潮語成為了我們在特定時空下的文化載體。《香港潮語學習字卡》的誕生,為這類港式次文化提供了一些紀錄,雖然尚未達致學術水平,但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

圍城

Image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是錢鍾書在《圍城》的名句。電影《圍城》,說的是天水圍裏的種種。我想,活在天水圍城的人為了生計都被迫逃出來,被冠以「悲情城市」的外號,城裏的人都添了一份悲涼,一份外人不能理解的悲涼。 《圍城》是一齣小本製作的電影,片內起用大量年青新面孔,這明顯就不是以票房為出發點。導演劉國昌更加是一位寫實主義者,從《童黨》到《無人駕駛》,都充分表現出那份不加修悉的原始味道。《圍城》的故事說不上特出,但幾位年青演員的自然演出,令電影增加了不少真實感。電影所探討的社會問題,包括教育、邊青、綜援等等,透過一個故事,娓娓道出低下階層面對不公時所持的態度。面對不公平的待遇,有人會選擇啞忍逃避,有人會以另類的手法解決,姑勿論如何選擇,一個人必須為自己所做的負責,後果當然也要自負。 《圍城》雖然成不了最佳電影,但就為本地電影帶來了一些沖擊。真實的拍攝手法在電影世界裏往往是最難表達,因為觀眾普遍對電影抱有一個不真實的心態。 在欠缺卡士的情況下,以故事為主要賣點實在是兵行險著。不啻,《圍城》在人物設計上花了不少功夫,令觀眾有代入感。《圍城》所發生的故事,其實並不局限於天水圍,我們身邊其實每天也充斥著類此的故事。

The Happening

Image
自911恐怖襲擊後,美國以災難為題材的電影有上升趨勢。The Happening(港譯:破‧天荒),說的就是美國多個地方受不明病毒所襲。感染該病毒後,受害人會自殘身體直至死亡為止。起初大家還以為是恐怖襲擊,及後發現原來是植物釋放的一種神經毒氣所致,原因未明。 電影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向世人說明環保的重要性,因為無論人類在科研上取得何等的成就,有些東西科學是無法解釋。導演刻意營造一股無形的壓迫感,令觀眾透過演員的面部表情感受絕望所帶來的恐懼。雖然沒有太多恐怖鏡頭,但觀眾還是感受到面對威脅的那份無助。 喜歡劇情多於視覺享受的觀眾,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歷史人說歷史

昨夜與家父閒談有關大學加設歷史必修科的問題,他說很多人,包括其他學科的學者都會質疑歷史的重要性。經常被問的問題主要是:「讀歷史有什麼用?」。家父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歷史就是人類的記憶和根本,一個人沒有記憶會成為什麼?正如一部電腦,如果沒有了記憶體,就算CPU有多快,那部電腦都是沒有用。」 人類的知識,都是從經驗累積而成,所謂的經驗就是歷史。讀歷史或許沒有市場價值,但正如國外的一流大學,必修科一定會包括一些歷史。在外國,人家不會問「為什麼要讀歷史」,他們只會問「為什麼不讀歷史」。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才有助建構一個更完整的社會。人文學科畢業生工資少是不爭的事實,但作為一個國際都會,眼光是否要放遠一點?錢固然重要,但若要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多一點人文知識似乎是不二法門。

最好的聆聽者

政府投訴熱線遭人投訴效率低,成效少。說實的,當投訴熱線接線生,肯定是一件苦差。每天上班的一刻,就是接受不同程度的指責。雖然投訴人與接線生只是透過空氣之間互相接觸,但長期遭受言語上的羞辱,內心必定難受。發明投訴熱線的人肯定沒有試過每天八個小時遭人「問候」的苦況,我想那些投訴熱線的接線生,回到家裏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人發泄。 投訴文化在外國社會屢見不鮮,但當來到中國人的社會,投訴已經到了一個濫用的地步。不是說外國沒有人濫用,只是中國人對投訴二字特別亢奮,因為一向以來的高壓式的統治,令商人合理地扼殺消費者;如今有了一個反客為主的武器,人民豈不快哉?投訴熱線的原意是把投訴人的意見有系統地整理,然後通知供應商,從而針對性地作出妥善的安排,令客人滿意繼續使用其產品,達至雙贏局面。如今投訴基制反過來被人投訴,那是一種諷刺。 投訴熱線接線生,絕對不是一份容易的職業。當一個「罵不還口」同時要安撫投訴人的聆聽者,需要的不只是一雙耳朵,還有如海一般的容人之量。

Be kind rewind

Image
這是一齣笑中有淚的電影。 故事講述錄影帶老闆Fletcher因有要事需暫時離開,職員Mike照依照分咐打理店舖。豈料Mike的愛攪事好友Jerry,一心想破壞發電廠卻被「磁化」,更令店舖內所有錄影帶變成空白。就在此時,老闆好友兼忠實租客Falewicz到店舖租借一套「捉鬼敢死隊」,Mike與Jerry將錯就錯,自己翻拍電影,竟然大獲好評。電影最令人發笑的部分是經Mike和Jerry「泡製」後的電影名場面,利用極低成本所做的特技可謂創意無限。 電影要帶出的訊息,其實是珍惜歷史。在數碼化的年代,錄影帶已經漸漸被DVD取代。Fletcher的店舖,百多年前曾經是著名爵士樂手Fats Waller的出生地,時移世易,面對市區重建,店舖也難逃遷拆命運。最感人一幕,莫過於一眾街坊自發地開拍Fats的生平逸事,透過口述及原始的拍攝手法,拍出來的片子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片子充滿了街坊對社區的一份愛。 珍惜現在是做人應有的態度,rewind回憶,是一種浪漫的選擇。

男生愛打機

近日閱畢一篇文章,內容有關「打機男」,文章說道:「熱衷於玩遊戲機的人,世界只有32吋大,好點的都不過46吋。」現今社會,下至幾歲,上至三幾十歲都有舖「打機癮」。走在街上任何角落,巴士上,地鐵內,不是NDS就是PSP,當中大部分為男生,女生打機的人數亦有上升趨勢。 我同意熱愛打機的人,性格比較孤獨。遊戲機的世界原本就是設定給一人探索,即使一個人在現實生活如何不濟,在電子世界裏,他是一位英雄,一位超人,在不同的關卡裏,他找到了現實無法給予的滿足感。儘管網上電玩已經成為大勢,遊戲機確實令人不會溝通,因為即使在網上如何高明,真實世界口裏也會結巴的。 男生愛打機,可能是在尋找一份「優越感」。自古以來,男性為了要表現一份獨有的氣概,可能會作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行為。時移世易,男人表現自己,可能只有透過打機這玩意,既能滿足自己之餘,亦可在伴侶面前炫耀一番。年輕女子或會被迷倒,但稍有閱歷的便會不屑一看,因為就算如何了得,打機也不能當飯食,只是長不大的表徵。姑勿論如何,打機作為一種嗜好並無不可,只要適可而止,還是無傷大雅。

鏞記

貴為世界一級食府,鏞記已經可以稱得上天下無敵。我與鏞記的淵源,始於幼時。外祖父與鏞記老闆甘先生左鄰右里數十載,他告訴我當年「燒鵝輝」只是街上的小販,由於燒鵝味道好,一傳十十傳百成為今日家傳戶曉的鏞記。尤記得當年,鏞記必會在過時過節時送上燒鵝,是為對老街坊的一種禮待。甘先生在生之時,每天風雨不改在店上坐鎮,我想目的是要與客人保持關係。 鏞記的成功關鍵,在於他的人情味。一般人花三十多元就可品嚐遠近馳名的燒鵝飯,堂食也不過數十元。想坐得舒服點可以到數上的貴賓廳,試試獲獎無數的「禮雲子」及在餐牌上沒有的「太子撈麵」。此外,「沒有分店,只此一家」亦是成功的重要元素。控制品質的首要條件就是別要設立分店,因為一擴張品質自然會參差。眼下很多食肆分店愈開愈多,為的只是盈利,水準卻難以保持。我總覺得,做飲食的除了要賺錢,一顆心也很重要。

肥佬

Image
看見上面那幅相,你可能會問:「個肥佬係咩水?」 此君名叫Israel Kamakawiwo’ole,是夏威夷有名的歌唱家,他一生以推廣夏威夷文化及鼓吹夏威夷獨立而聞名。他的歌,更加是膾炙人口,唱片曾經登上全美銷量磅冠軍,可惜英年早逝,四十未到就回天。死後,他被夏威夷冠以最高榮譽,以夏威夷旗蓋上,安放於Capitol Building供人瞻仰,至今只有三人獲此榮譽。 筆者是最近才聽起他的歌,夏威夷的曲調多以輕快為主,因此聽後感覺良好。伴以獨特樂器ukulele,是一種令人百聽不厭的音樂。對夏威夷文化,大部份人除了「草裙舞」或「陽光與海灘」外便一無所知。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我們不應嗤之以鼻。如有興趣,不妨嘗試接觸一下夏威夷音樂,相信必定會有所得着。

沒事就好

絕大部分人每天都是重複又重複同一樣的生活。早上起來,吃過早點,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日日如是。如果一覺醒來,發現身邊所有東西都沒有了,甚至連身軀也不屬於自己,那種感覺肯定畢生難忘。天災過後,人總是會學懂珍惜,尤其那些死裡逃生,與死神有過實實在在接觸的幸運兒,他們對生命的體會就是不一樣。電視機前一幕幕令人感動的場面,一條條被奪去的生命,似在告訴我們生命有多重。 這邊廂,我們時常埋怨工作如何繁重,壓力如何之大。為生活,為瑣事,左顧右昐。如果能夠明白「生命無常」的大道理,或許,心情會悠然一點,更重要的是會學懂愛惜身邊所有。能夠在一處安穩的地方長居,已經是一種無比的福份。再多的,都是恩賜。 陰霾,總會過去;雨後的陽光一定特別璀璨。在生的人要好好活着,不是為了別人,而是要為自己奮力打拚。能夠渡過眼前的困窘,世間上已經沒有東西可以阻撓你。生命是十分脆弱的,可以在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縱。因此,好好把握生命,多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情,短短的數十載才變得有意義;人類的薪火,才得以相傳。

生命的重

昨晚從電視上看見一位在廢墟中被困超過70小時的男子,被救前還神志清醒,與採訪的記者閒聊。還在電視面前跟剛結婚一年的妻子談話,說道:「這輩子我沒抱太大希望,只想我們兩個和和睦睦地過一 輩子就行了。」他還說兒子一出生不能沒父親,就是因為這份掛念,令他在沒水沒糧的情況下捱了三天。 可惜天意弄人,就在他被救出後的半小時,他無聲無息地死去。這位鐵漢名叫陳堅,我想你的妻兒會以有一個這麼堅毅的父親為榮。陳堅,一路好走。

走到人生邊上

Image
這本書,很沉重,看了一半便蓋上。 楊絳老師先經歷「白頭人送黑頭人」,痛失愛女;一年後又慘遇喪夫之痛,她命真苦。這本書是楊老師以九十多歲高齡所撰寫,主要是她對生命的體會。人一出生就是步向死亡,對於死亡,絕大部份的人都感到害怕。認識死亡,似乎是我們參透人生的必經之路。書中從宗教、哲學及歷史等觀點剖析生命,內容充實。只是,我覺得楊老師在受過這麼多苦後,仍能對人生充滿,這令我十分感觸。 我把書合上,是因為我害怕死亡。正所謂「未知生,焉知死?」這是我對人生的看法。

天災

32年前在課本上看過唐山大地震,想不到事隔數十載,大型天災再一次降臨。面對天災,人顯得渺小;任由科技如何先進,我們還是抵禦不到災禍。刻下,我們活在一個幸福的地方,需學懂珍惜。眼見風災地震折騰著無助的人們,心裏很是難受。在人類的歷史裏,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與這些天災周旋。面對窘境,除了「幸運」兩字似乎又沒有什麼辦法。 北京奧運快將開幕,我們的夢想當然是要把奧運搞好,還有令災民盡快得救。

一份改變

昨夜,與數位中學時代的友人聚餐,當中的一位剛加入紀律部隊,話題自不然圍繞著他的工作。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在云云萬多名考生之中考進紀律部隊,可稱得上人中之龍。不過,我對這友人的感覺有點不同,先是察覺到性格上的改變。友人之前的開朗性格,好像減少了;對人的警剔倒是增加了。在一言一行上,「官威」似乎是最貼切的形容詞。背上「為市民服務」的工作,壓力當然比一般私人公司來得大。在政府內工作,不啻比一般機構更要求程序,工作的方法也不能隨意更改。眼前的友人,跟以往我所認識的截然不同。孰好孰壞還言知尚早,只是,感覺變陌生了。朋友與朋友之間,或許就是這樣。

思想上的痛苦

生活上每天的重覆,有如一部機器。張愛玲在〈封鎖〉一文說到「思想是痛苦的」,就是指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原來生活在習慣裏,要掙脫現實是相當痛苦的。我們每一天也幾乎做着同樣的事情,重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生活細節。穿上差不多款式的衣服、吃那幾家熟悉的餐廳、乘搭相同的交通工具。所謂的選擇,其實是沒兩樣。人的一生,自出娘胎開始,已經在倒數。電影《童夢奇緣》的一句最精妙,就是「生命的可悲是不能重來,可喜也是不不能重來」,正正帶出生命過程的重要性。 要生命活得精彩,個人對生命的闡釋相當重要。在時間巨輪的運轉之下,我們變得極為渺小。面對生活的壓力,從重覆的生活中找尋樂趣,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人生,還是快樂點比較好。

紅與黑

今天,是香港迎接奧運聖火的大日子,政府呼籲市民穿上紅衣為火炬打氣。但昨天西貢車禍,又帶來一陣哀傷。比較少人關注的是,今天是會考英文科開考的日子,有考生發起穿黑衣抗議教育局在近日試題上的「古怪題目」。無獨有偶,藏獨及維權人士亦發起穿橙衣行動。就在這一天,各種顏色的衣服出籠,每一種顏色似乎代表著一種聲音。畢竟,傳遞聖火是難得一見的盛事,奧運更是一個讓世界各國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下競技的活動。同一個世界有不同的夢想,但至少在奧運期間,大伙兒的夢是看健兒們全力以赴,在運動場上一展身手。

那一百萬人

近日,無線播出以貧窮為主題,名為「一百萬人的故事」的專輯。雖然主持是一位不知民間疾苦、前政務官出身、現為該台高層的人士,但卻娓娓道出香港的一個現實情況,就是貧者愈貧。據說,香港的低收入人士已超過130萬,人數更有上升趨勢。 呂大樂的「四代港人論」說出了貧富懸殊的原因。香港在50-70年代,雖然市民平均收入偏低,但財富的分配沒有那麼極端。而且當時的社會的工種多以體力勞動或手工業為主,只要肯搏肯捱,生活就得以改善。隨著社會進步,香港經濟轉型,一個知識形社會卻不能為「低技術、低學歷」的一群人創造就業機會,那些不需要專門技能的工種更被大財團壟斷、外判,導致一個可悲的現實。再者,社會老人愈來愈多,社會保障在面對龐大的壓力下,未別可以全面照顧有需要的人。 「知足者、貧亦樂」已經不能反映現實,試問連三餐溫飽的基本生活也難以滿足,「足」的定義是什麼?如何能達到知足?貧窮最可怖的地方是令一個人失去尊嚴,而且一代一代的伸廷開去。要貧窮在社會上絕對消失不是沒可能,但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笑話一則

前幾天,到山頂公園工作。看見一位年輕女士駕一輛「Benz 跑」前往,後座竟然坐着一頭雪橇犬。一位工人見狀說:「真係做狗好過做人。」另一位工人搭訕說:「你都做到隻狗咁啦!」此時,第三位工人說:「佛家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即係狗,狗即係人。」看罷,大笑。

集結號

中國大陸所拍的戰爭片通常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強調在逆境之下的勝利。「集結號」這齣電影不啻有這個元素,但主要想帶出的訊息是為一班軍人平反。故事講述連長谷子地帶領46名手下駐守一個盆地,敵人的數量與軍備遠比谷優勝,他們的實力也相當懸殊。谷收到的指令是,如果沒有人吹「集結號」,打剩最後一個人也要繼續打下去。結果那場戰役只剩谷一人生還,故事的後半部就是要闡述谷如何為這班被中央評為失蹤的軍人爭取成為烈士。 片中有一幕,講述谷走到一個軍人墳場為墓碑整理,但墓碑上沒有姓名,只是寫上「無名」二字。谷慨嘆:「爸媽都起了個名字,怎麼走的時候連名也沒有」,這幕成為日後谷為昔日同袍爭取正名的伏筆。在多番爭取之下,谷的一連,最終獲頒受勳章。領導向谷說:「這些年來,你們都受委屈了」,谷多年以來誤以為沒有聽見集結號而令戰友白白犧牲,其實整個戰事的重點在於施延時間,好讓谷的後方有時間準備撤退,集結號由始至終根本就沒有響過。最後,司令員在烈士碑上吹響集結號,為電影劃上句號。 集結號的戰爭場面製作出色,人物的描述相當細膩,足見導演馮小剛的功力。戰爭中的無情,戰友之間的友情,在兩個對立面上遊走,是非常困難的。電影的吸引之處在於對手足之情之描繪。生者為死者所作的一切,實在令人動容。

偶遇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偶然 – 徐志摩 徐志摩先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是他的詩作外,就是他與林徽因的一段撲朔迷離的感情。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而徐志摩則與陸小曼結婚。徐志摩的內心究竟有沒有放下林?那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彷彿已經表明心跡。徐志摩的結局是悲慘的,他在前去林徽因的一節演講時,遇上飛機失事,死時不過34歲。朋友與情人的抉擇,有時是相當難取捨。

十年一聚

Image
照片中的那位女士,就是我在夏威夷唸書時的「監護人」。監護這詞其實並不貼切,因為她從來只有保護和照顧。在那幾年離鄉的日子裏,讓我感受到一份溫暖。這位女士,我稱她為林太,她為人親切,對留學生尤其照顧,在節日或喜慶時份,總會邀請我們一班留學生到家裏用餐。食物是否豐富是其次,反而是一眾留學生在佳節時,把思親的情緒暫時放底。他的丈夫林先生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林先生既是一位商人,也是一位著名詩人,美國華人協會亦就他的詩作頒發獎項。他為人內斂,但每次開口說話總是一語中的,是一位智者。 林太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移居美國後仍孜孜不倦,開辦了一所名為「粹華書院」的非牟利辦學機構,致力推動漢語。起初只是由三位母親教授子女的興趣班,漸漸發展至今已經有二百多名學生。學生主要為美國第二代華人,他們的父母有些來自香港和廣州,間中亦有些完全不懂漢語的美國人。在留學的數年,我有幸參與該校的一些教育事務,獲益良多。 我和林太是透過一位牧師相識,我們初次見面有如電影情節般,大家先在電話中各自描述特徵,然後相認。在那幾年留學的歲月,無論在學業甚至是生活的瑣事,如果不是林先生和林太太的指引和照顧,恐怕要花上很多時間和錯過很多機會。 轉瞬間,我們已經相識了超過十年,那時還在唸書的我,現在已成家立室。真的衷心感謝林先生和林太太多年照顧,希望有一天我能舊地重遊。

一代人

今天是二零零八年四月一日,除了是外國的愚人節外,亦是本地歌影視巨擘張國榮先生逝世五週年的日子。每一代人,都有其代表人物。張國榮是跨越不同時代的代表人物,即使離開了我們,其精神仍長留於眾人心中。 雖然我不是張氏的歌迷或影迷,但每次在電影院、電台或電視看到他的演出時,都會被他所散發出的一種魅力吸引。這一種魅力是沿於他做每一件事的專業態度,他永遠沒有嘩眾取寵,只會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奈何,他的離開令人感到悲痛,他選擇以自毀的方式結束星途。 但願,上天不要再愚人。

開放日

Image
一連兩日的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開放日完滿結束,是次開放日反應良好,吸引數千人前來參觀。這次開放日的目的是希望大眾對該址的歷史加深了解,尤其是有關中央書院的遺跡。小弟在是次開放日亦學習了不少東西,先是舉辦大形展覽活動的經驗,其次是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 最令小弟深刻的是有部份參觀者抱着不太友善的態度向工作人員「質問」。面對這一類的參觀者,當然不能「以惡相向」,惟有以一個較為開放的態度向發問者解釋。不啻,絕大部份的參觀者都是對文化保育充滿熱誠。那些曾在該宿舍居住過的街坊道出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對我們來說意義甚豐。 比較有趣的資料是有人說該址可能有一條秘密通道,但由於通道位置已有一堵牆,通往哪裡已無從稽考。此外,出土文物中的日本銅錢「寛永通寶」為何會出現在該址又是另一個迷團。「寛永通寶」鑄於1620年,中國歷史上曾經記載過在沿海地區發現這種錢幣,當時的清朝皇帝曾下令設查,但可惜無疾而終。早期香港曾經有日本人居住,亦在該址開設過雜貨店及理髮店,那個銅錢是否與這班日本人有關相信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總的來說,開放日是一個難得的經驗。雖然是辛苦了一點,但見市民大眾對文物保育的意識愈來愈高,再辛苦也是值得。

法律面前(二)

問題 1. 如果你搭的士得張五百蚊,司機又冇散紙,你可唔可以唔俾錢? 2. 一間打開門做生意的商店,有冇權唔賣野俾你? 3. 你可唔可以用全部由一毫或兩毫組成的散銀去買野? 答案 1. 根據香港法例,的士司機只需要攜帶100蚊散紙。只要你一上車,無論司機有沒有足夠散紙(至少一百元),你都要俾車資。 2.商店係有權唔賣野俾任何人,就算你有錢,如果物主覺得OFFER唔口岩都可以唔賣俾你。 3.法例規定,如果你要用全部由一毫或兩毫組成的散銀去買野,最多可以使用2元,即20個一毫或10個兩毫。

鈍感力

鈍感(insensitivity),是敏感的相反詞。當大部分人想及敏感有多方好處的時候,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卻認為鈍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哲學。作者就鈍感所帶來的好處舉出多個例子,比方說一個僱員被上司責罵,通常第一個反應都不是味兒,放工後甚至會為此而耿耿於懷,亦可能會跟同事訴苦。但如果一個擁有鈍感的人,不會時時刻刻把上司的責罵放大,更不會因負面的心情影響工作,處之泰然的心態對日後的工作反而更加有利。再者,一些人經常會無故被人中傷,作者對此的看法是:妒忌的人,無論在能力上或者是整個人生中,通常都不會比被人中傷的那位好。所以當我們受到中傷的時候,不要費煞思量找出「元兇」,反而要因受妒忌而沾沾自喜,因為你的人生比別人幸福。 鈍感其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些人吃了不潔的東西也沒有異樣;有些人天氣變了也不需更換衣服。作者分析到女性的鈍感往往高於男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女性在經歷過男人無法想像的生育過程之後,竟然會再想生孩子,這除了是一份女性獨有的母愛之外,就是沿自一份鈍感。 香港人給人的印象是靈活、反應快。嘗試鈍感,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法律面前

法律這東西,我一向不感興趣。原因主要是法律用字艱深,亦與一般寫作語言有異,彷彿是新世代流行的「火星語」。這個觀念最近漸漸被打破,沿於最近修讀的法律翻譯課堂。上過第一課後,驚覺自己對本地法律的無知。堂上最令我深刻的是老師的一席話:「中國人有句說話叫生不入官門,我就唔係好認同。如果你連法庭都未去過就唔係好似樣,係法庭上面你可以見識下人可以去到幾無恥,亦有些人會申張正義。」 法律用語之所以與別不同,不能引起歧義之餘,還有香港法律是跟隨英國的普通法,所以在翻譯上難以做到盡善盡美。再者,有近七成的律師認為,以英語作為法律文件的主要語言忽較合適。盡管回歸後漢語地位有所提升,在法律上,英語還是獨佔鰲頭。以下兩個例子是我上課是一些有趣的實例,大家不妨看一下: 1)The contract is to be executed within this year. 2)Causing any addition outside the designated area constitutes and offence. 3) 襲擊與歐打在法律上的分別 1) Executed 解作簽署 2) 第二項是一位小販在路邊賣貨時被控告,Addition 一字在法律上可解作「增設工程」。小販辯稱「工程」是指大型建設,法官卻認為addition可指貨物,最終小販被判有罪。 3) 襲擊不一定有身體接觸,當事人遭人恐嚇受驚在法律上也可解作襲擊。歐打是有身體接觸。

字幕

這是我第一次做的字幕,做過才知道這麼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BWG0WmYXIw

學位論

近日就招聘廣播署署長一職,演變成一場「有學位」跟「無學法」的口舌之爭,實在令人感到疑惑。這邊廂,政府大力推動知識形經濟,成立什麼資歷架構加強在職人士專業的認受性;同一時間卻降低署長級公務員的入職門檻,這正正反映出特區政府的矛盾思維。那位自以為被侮辱的仁兄,振振有詞說經驗大於一切。令我想起幾十年前,從事手工業的那些老師傅。 老師傅經常一句「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就可以橫行無忌。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否等同受各方認證的專業資格呢?我不是歧視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只是讀過大學的人就有一點點不同。雖然現今的大學生被評為不懂事、沒水準,但大學的多元教育真正對明辨事非起了一定作用。那位仁兄說當年為了養家沒法子上學,但之後的那麼多年,為何不進修一下?同樣沒上過大學本科,現為民政事務局長的曾德成在工餘時亦自我增值,在香港最高學府先後拿了兩個碩士,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沒進過大學就是不一樣,有了學位,人家就算看不起你也不會說出口。 上星期,電視不段播出藝人肥肥生前的一些訪問。當時她認真向女兒說:「你一定要完成大學,因為上過大學的人跟別人不同,比較有氣質。」一位在演藝界手執牛耳,經驗無數的前輩也說上大學的重要性,那位仁兄,不如上學去吧。

李白索K?

最近由於上了一節有關中國文學的課,對詩仙李白有更深入的了解。李白愛酒相信無人不曉,但原來也可能有肆藥的習慣。原因是李白曾出家成為道長,時間長達十年之久,道教經常會煉丹,因此推斷李白有此習慣。再說,有人指李白可能是同性戀,源於他的一首的「贈汪倫」,內容有「斷背」之嫌。此外,李白的籍貫一向成迷,有說他是胡人,即現在的「鬼佬」,是真是假也無從稽考。李白其實真係幾前衛。

結婚後記

有人說過「結婚是戀愛的墳墓」,似我看,結婚是一次感情的升華。結婚,不僅是兩人之間的一種承諾,更重要的是,兩口子日後都必須擁有「甘苦與共」的生活態度。婚後生活,無疑比之前拍拖逛街的日子沉重。這份沉重是沿於為對方著想,所有的決定都以兩口子為中心,「自把自為」這四個字亦從此消聲匿跡。結婚的一剎那最為人感動,因為兩家不曾相識的人會各自把寶貝獻給對方。 現代社會流行同居,情侶之間並無約束關係,遲婚的現象亦日趨普遍。加上百物騰貴,結婚彷彿成為一種奢侈的消費。但我總覺得,結婚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不是說沒有婚姻就活不成,而是婚姻會令一個人成長,這份經歷會令人更加成熟。有人害怕結婚,因為眼看離婚者眾多;凡事總有兩面,重點是如何去經營。兩人決定結婚,並不須要太過精密的計算,時候一到,自然會走在一起。 我還記得結婚前的一星期都是下着雨,天氣異常寒冷,當時實在憂心忡忡。結婚當日,可能是上天的眷顧,天朗氣清,丁點雨也沒有。婚姻大事,當然需要有計劃,但有些時候「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中自有安排,婚後生活也是如此。

寫於婚後

Image
選擇在豬年最後一天結婚。整個星期都陰晴不同,就在舉行婚禮的一天,奇蹟地,一滴雨也沒有下。那天相信是我最難忘,亦是最累的一天。那份緊張複雜的心情,我第一次體會到。最感動的一刻,是平日甚少作聲的岳父緊握着我的手,叮囑以後要好好照顧另一半,說時眼乏淚光。整個婚宴出奇地順利,真的十分感謝當日的一眾「兄弟姐妹」,沒有他們,婚宴肯定有所閃失。那段受歡迎的「移花接木」短片,有賴摰友仁哥花了數個星期完成。當然不得不提兩位出色司儀(其中男的更是我的伴郎),您們實在令婚宴生色不少。 最後,要感謝所有來觀禮及喝喜酒的朋友,我倆真的感受到您們的祝福。

無名英雄

當大家看外國電影時,想必會讀字幕。恰巧我正在上有關字幕翻譯的課,老師是一位理論與經驗並重的教授。字幕翻譯,比一般的文字翻譯要求更高,除了字數限制外,播放的速度、字幕的顏色、與螢幕配合(lip-synch)等等都是考慮因素。可惜在香港,字幕翻譯製作的收入遠遠比其他地方為低。據資深電影人舒淇先生說,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字幕製作的支出只佔全部的零點七,其他地方如日本則有百分之二,歐洲地方更稍高。因此,大部分的字幕翻譯員都是以個體散戶或兼職的形式工作。 另一樣與翻譯有關的就是配音(Dubbing),同樣需要相當高的技巧。一些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及意大利就比較趨向配音,中國亦漸漸開始有同樣的趨勢。從字幕翻譯亦可以窺探文化上的轉移,以香港為例,以廣東話為主的節目亦加上字幕,方便不懂廣東話的同胞。 字幕翻譯員甚少在工作人員名單出現,但他們的貢獻對觀眾來說是十分偉大,真的稱得上是無名英雄。

紐倫港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的主題叫Ny.lon.kong,分別以紐約、倫敦及香港三個城市作比較。這三個城市的特質是多樣性、非本地人佔的比率相當高、而且均以金融市場作為主要的經濟支柱。我所關注的是,香港面積雖然不及前兩者,但無論在GDP、股市資產值都能與上述兩處一較高下。而且有兩方面更勝一籌,就是租金與貨櫃吞吐量。 香港這片土地有今時今日的成就固然值得我們自豪,我亦覺得在文化藝術方面可以加大力度。紐約及倫敦的歷史文化底蘊雖然在時間上不及中國文化,但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尊重、熱忱及支持是值得我們借鏡。一個西九文化藝術區就可以加深我們的文化素養?硬件固然重要,培訓專業人材亦不可忽視。我們要與英美在文化領域上體齊,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題外話:紐倫港這個譯名真的恰到好處,足見譯者[絕對不是我]心思)

對付

從網上看見有關對付電話傳銷的方法,很有趣 Case1 「喂﹖」 「你好先生,我叫xxx,是Sxxday打來,先生你是否9xxx-xxxx的機主﹖」 「係,想點﹖」 「無,我想同你介紹一個最新的優惠計劃,月費加$30就可以發一百個短訊…(下刪字若干),你有沒有興趣join﹖」 「哦,對不起,沒有。」 「為什麼呀﹖才三毛錢一個,比你現在的便宜很多呢。」 「對不起,真的不需要。」 「真的是個好優惠,能給你省錢呢,為什麼不要呀﹖」 「為什麼﹖因為我有錢。」 「……」三秒後電話掛斷。(到現在依然為一句「我有錢」而感到興奮) Case2 「喂﹖」「你好先生,我叫xxx,是Sxxrtone打來,先生你是否9xxx-xxxx的機主﹖」 「唔係。」 「……」呆左3秒「咁請問你係咪長期使用9xxx-xxxx呢﹖」 「唔係。」(講大話) 「……」又呆3秒「咁好丫,唔該晒。」 Case3 BuffetClub打來,賣咩10幾間酒店食餐membership 「你好先生,我地有BuffetClub個promotion,以后你去酒店食飯,係member,全部半價…」 「我唔出街食飯的。」 「唔係喎,如果你同朋友去食飯,用一次依個service,已經底返。」 「我沒有朋友的。」 「……」deadair左一陣「哦,咁好呀,唔該你。」 Case4 「喂﹖」 「先生你好,我叫xxx,係abc(某推銷公司)打來,先生請問你係咪9xxx-xxxx既機主﹖」 「係。」 「我想同你介紹一個最新的優惠計劃,唔駛錢就可以享用某某優惠三個月…(下刪數百字),你有 冇興趣參加﹖」 「哦﹖對唔住,冇。」 「唔係喎,唔駛錢喎,點解唔要﹖」 「對唔住,我真係冇需要。」 「真係唔駛錢喎,不如你試下先丫。」 「唔駛錢我就要用,你當我乞衣呀﹖」 「……」電話即時掛斷。 Case5 「你好,我叫xxx,係XYZ(某推銷公司)打來,先生請問你係咪9xxx-xxxx既機主﹖」 「Sorry,我向大陸。」 「哦,唔好意思,咁我遲d再打過黎丫,先生你通常幾時向香港﹖」 「Sorry,我呢世都向大陸。」 「……」電話掛斷。

食牛有感

我最愛的食物就是牛肉。牛肉的口感當然以不同的肉質作分野,口感愈軟身的價錢相對愈貴。牛的食法,除了「鐵版」、「炆燉」、「火鍋」和「燒烤」之外,我比較喜歡白灼。白灼牛肉,一定要選薄身的手切牛肉,日本和牛當然首選,本地肥牛也是不錯的選擇。白灼牛肉的湯底,可以用日本人常用的昆布,如果嫌味道太啖,吃的時候用上少量的麻醬或白醋更能帶出肉的鮮味。 至於牛排,其實一塊肉質上乘的牛肉並不需要用上任何醃料。用上少量的鹽和黑胡椒已經可以烹調出一份美味的牛排。個人推介到銅鑼灣禮頓中心附近的著名凍肉批發店購買,那處不單價廉物美,店內的職員亦會教閣下合適的烹調方法和份量,值得一試。 如果不害怕的話,其實牛舌是一個不錯的部位。烤薄切牛舌是人間美味,西式的煮法我反而不太欣賞。反而中式牛腩我對之又愛又恨,好的牛腩可遇不可求,清湯牛腩是百吃不厭家常菜。 我愛牛的程度,已經到了每星期要光顧一次吉野家。

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國與日本,似是兩個不同的國度,其實彼此影響深遠。老一輩的中國百姓對日本鬼子恨之入骨,這點我十分理解。日本右翼勢力的確是一隻兇惡的怪物,把多年來中日辛苦建立的關係摧毀。先不說日本人的野心,日本其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鏡。 早在千多年前的唐朝,日本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的種種,日本古都京都就是參照當時的長安和洛陽而建成,至今仍舊保留昔日的佈局。現在,中國每年都有大量的「留日學生」,當然有的是為了改善生活而借留學的名義打工,但絕大部分都是為了汲取人家的長處,改善中國在不同領域上的技術。我就認為日本人處事的態度最值得學習。 先說治安,在東京與北京閒逛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在東京,你可以很放心到處亂走,就算到了品流複雜的「歌舞妓町」也沒什麼危險;但在北京,不是為了防範小偷,就是小心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司機。說到交通就不得不提計程車,東京的計程車車費雖然貴絕全球,態度亦同樣出眾。反觀祖國的計程車不是繞路就是濫收車資。我們最先要改變的似乎是「貪」的觀念。 早陣子北京為迎接奧運,舉辦了一個學習排隊的活動,成效有待觀察。我在東京乘搭地下鐵時,人家真的可以做到「先讓乘客落車」,我想這點就連香港也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