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0

認識死亡

週末看畢免費電視播放的《禮儀師嗚奏曲》,對死亡似乎加深了一點體會。故事的細節不在此贅,令我感慨的,是凡人面對生命無常所抱的態度。的確,面對死亡,我想每個人都是恐懼和悲傷的。但電影內澡堂老闆火化的一幕,正正道出我們面對死亡時所作的心理準備。正如每天為先人進行火化的大叔所說:「死亡是一扇門,門後的世界是什麼無人知曉。」 生命,是一個過程。由出生一刻到生命終結,我們委實有很多東西要顧慮。但諷刺的是,勞碌一生,死後的事卻不由得我們選擇,人生本來就是夢一場,何須太過執著?話雖如此,未知生,焉知死;勞力活著,細味人生是應有的做人態度。

十二月雜談

今年的十二月,與以往的有點不同,原因是要忙著為女兒報考幼稚園。報考的過程談不上辛苦,只是女兒在面試過程中「硬直」,與平日表現判若兩人。能不能考上心儀的學校是其次,最重要是令她學會在陌生的環境中表達自己。誠然,自知小女孩性格害羞,這幾回的面試算是上了寶貴的一課。 每年的十二月,總會反思自己一年來所做過的事,這一年可算得上是安定的一年,只是希望來年的置業夢可以達成。「買樓‧結婚‧生仔」似乎是社會對年青人的指標,我似乎也要沿這個方向走。理想與現實,永遠有衝突。

夢之夢

如果真的有時光機這回事,我想我會回到過去修正一些犯過的錯。原來,人生有遺憾是很痛苦的一回事。人生,總不會十全十美,每每在夢景中所見,現實永遠也不會出現。有人說夢境是反過來的現實,生活在現實世界,我也同時在追尋「現實」。如果可以像《Inception》般,永遠停留在自己想像的世界,就算是自欺欺人,我想我還是會光顧這類服務。 沒有嘗過痛苦,怎知什麼是好?好與壞,錯與對也不是一面倒;只是,一些東西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港被恐懼鬥室- 維多利亞壹號

看畢港產CULT片《維》,血腥之餘充滿濃厚的黑色幽默,又隱含地諷刺地產商,完全展現了仇富的原委。地產各來都是香港的經濟命脈。主人公為購買心儀單位,不惜任何代價,把週邊變成凶宅,令想買的單位價錢暴跌。電影的主要賣點,主要是不同的殺人場景,據聞在外國首影時曾有觀眾看後不適。在此,特技化妝師應記一功,但編劇亦功不可沒。電影的主旨,就是對不斷攀升的樓價作出控訴。日做夜做搵得一萬幾千,連一呎的樓價也應付不了,呎金寸土是不爭的事實。人性的落差也是思想線之一。有人安份守紀,最終卻成為失敗者;有人過著荒淫的生活,最後卻安枕無憂。《維》片沒有像近期的港產片熱賣,但就道出了刻下的社會實況。

從失敗中學習

是日,小女第一次到幼稚園面試。平日嘩啦嘩啦蹦蹦跳的她,面對「考官」變得啞口無言。眼見其他別人的子女以英語對答如流,對老師所問的問題亦有講有笑;自己的女兒卻沈默不語,心裏很不是味兒。無奈,自知女兒性格害羞,對陌生人十分害怕,因此即使未能取錄也是情有可原。面試的第二部分,先由老師講故事,校長從旁加以觀察,只見有些小孩嚷著到父母的懷裏,有的甚至大哭。幸好小女這回獨個兒坐著,最後更主動向校長問好,叫出自己的名字。 人生,其實是充滿無數的挫折。要學懂面對失敗,才有機會享受成功帶來的滿足感。畢竟,競爭激烈的社會,令牙牙學語的小孩也要擠身殘酷的淘汰,委實可悲。

過馬路的聯想

有沒有試過在過馬路時,明明已經是綠燈,但有一輛車檔住了行人線,你被迫要乾等。又或者剛剛轉綠燈時,有車衝燈,你又無奈地等了又等。 這些情況令我想起今日的香港社會,明明是人家做錯,沒錯的一方卻要承受損失的後果。這不僅是不公義,最重要的是令守規則變得沒有意義。遵守遊戲規則,以為可以在遊戲中生存,遊戲規則忽然被人改了,我們還要參與嗎?但現實就是這樣,肥者愈肥。當社會上的人生活質素差距愈來愈大的話,有人便會寧作玉碎。

選學校的煩惱

Image
女兒明年開始就要上幼稚園,對於揀選合適的學校,實在是費盡心思。每個家長都希望子女成材,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早一點為子女鋪路,日後成功的機會可能會大一點。 經過上年的失敗經驗之後,今年重新上路。揀選學校的原則不外乎幾個要點。首先是學校的模式,我最希望小女能夠入讀一條龍式的學校,省卻揀選小學入學的程序外,亦為她買下保險。其次就是地點問題,自己所屬的地區學校較少,跨區亦要考慮有沒有家人的支援,路途過遠只會令小孩疲勞,得不償失。最後就是校風,我個人十分相信名牌效應,質素好的學校往往多人報讀,無論師資抑或配套也會比其他學校優勝,對小孩將來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當然,也要考慮孩子的性格是否適合入讀該校。 在報考幼稚園時,也要深思熟慮。報考不同學校雖然可以提升孩子臨場應對的經驗,但過多可能會令孩子感到煩惱。因此,我會從兩方面考慮學校,先選一至兩間機會較大的報讀,再選定一至兩間心儀但機會較微的報讀。那麼,機會就變得均等。 在此,希望各位為兒女準備申請報讀幼稚園的家長努力,如願以償。

大企業,假溫馨

每次光顧快餐店和便利店,總會聽到千篇一律的問題。 「拎走定係度食?奶荼熱定凍?加唔加五蚊換粟米?」 「八達通有冇儲分?加唔加五蚊換枝水?」 這些機械式的提問,令人感覺到連鎖式大企業下服務員的誠意欠奉。一星期光顧3至4次,每次也是喝熱奶荼兼堂食,難道認一個客真的那麼困難?要加錢換東西,如果真的合用不用你說我也會換,不用次次都跟我溫馨提示。 在「霸權」主義下,我們均無奈地接受這種「假溫馨」的服務態度。我真的很懷念小時候經常光顧的荼餐廳和士多,起碼老闆會記得我喜歡喝好立克。

回憶

猶記得中學時代,讀過文學巨擘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當中一篇叫《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記憶,絕對與我們生活不可分割。我總覺得,一個人如果懂得把快樂的回憶牢牢記住,再把不快的回憶完全忘記,生活會是多麼美好。但知易行難,像電影《Inception》的主人公,永永遠遠也活在自己的陰霾,他的回憶是兩面的,慨快樂也哀仇。要把快樂和悲傷二元化不是易事,畢竟人類是受感情影響的生物,就算有一部像電影《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港譯:無痛失戀)的洗腦機器,也不能徹底把記憶洗掉。 人生,總不會一世快樂,也不會一世悲傷。雖然俗語有云:「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但每件事總有多面看法,嘗試有第二,甚至第三個角度去觀看身邊事物,說不定會有意外收獲。 人生短短數十載,豁達自在笑忘哀。

妥協

對人對事的經驗隨著年齡增長,在職場已經渾上一段日子的我,始終未能做到處事圓滑。有人曾經對我說過:「改變自己是需要很大勇氣,絕對不是弱者的表現。」但工作上面對很多事情,都不能輕言妥協。可幸的是,本身的工作環境不是太過複雜,而人事方面亦未見爾虞我詐。同事性格鮮明,相處頗為融洽,工作以外亦有講有笑。 面對人生,很多時也需要妥協。面對生活,再不願意也要頂硬上。我不禁撫心自問,這是否我想過的人生?我現在的妥協是否為了實踐將來的理想? 每年九月,我的老毛病就會發作,就是自怨自艾…

香港人的悲哀

菲律賓發生人質遇害事件,震驚整個香港。是次事件不僅突顯了菲國警方的無能,也反映出菲國政府在處理突發事件近乎無知的手法。香港政府在是次事件上雖不能說是安排百分百妥善,但起碼反應迅速,態度正確。一場人禍,團結了香港人。 懷著悲痛的心情,為死難者禱告。

我們的香港

「我唔係未試過,我試過安份守己,日搏夜搏,賺得果一萬幾千,我試過,但出面果班人,出面果班人呀,佢地識建築識起樓咩?佢地只係拎少少錢出黎,拎少少時 間,炒起個樓市就不停係度賺大錢,咁叫公平咩!你出去問下人,是但問一個人,問下佢地想要d乜野!佢地答案好簡單,只係想要一間好普通好普通既樓!點解佢 地要用成世人既時間去供一層樓呀?因為d有錢佬係度玩野呀!越有錢就越有得玩呀!呢個世界公平咩?呢個世界公平咩!!」 以上是電視劇《創世紀》的一段對白,此劇播出已經超過十年,但對白的內容,似乎仍很切合香港社會的現況。 日搏夜搏,賺得果一萬幾千 香港的核心價值,很多人認為是只要肯搏肯捱,仍然是機遇處處,有出頭的一天。但現實是,工資追不上通漲,工作朝不保夕,每天工作十二小時還不夠生活。我們不時在報章上看見很多基層市民身兼數職,有些更因體力不繼最終過勞致死。金錢可以改善生活,但如果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不能維持,再努力工作又是為了什麼? 安居樂業是大部分人,我想甚至是全地球人的終極理想。環顧四周的朋友,要換上穩定的居所就得付上一輩子的精力及財力。懂得投資的一群自然會好一點,但普羅大眾,靠著那份卑微的收入,就連活著也有點困難。香港回歸已經十三年,我們除了受惠祖國的自由行和熱錢之外,我們生活的質素有沒有提升?還是比回歸前更差? 吓?你要坐巴士?真係陰公囉! 近日互聯網上一段有關七人車強估巴士行車線的片段熱播,主角之一的四眼男譏諷一群正在巴士站候車的市民。片段被上載上網,四眼男立刻遭人「起底」。這事突顯了香港「仇富」的情緒愈來愈激烈,加上先前包致金姪女案,香港貧富之間的鴻溝已經從經濟上的層面,擴展至法律的層面。香港首富李嘉誠更開腔說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究竟李先生所謂的「道」是什麼?當全香港七百萬人,在沒有別的選擇下仍要付錢給你時,那便是道?當李氏王國控制了全港市民的衣食住行,就連政府也怕開罪閣下,香港人是否已經淪為「李國人」? 沒有家,那有國 一個健全的社會,是居民有所依歸,不僅是生活有保障,心靈亦要滿足。就算當前的生活環境困難,只要有前景,人民還是樂於為這個社會服務。但香港的現況是,當權者沒有利用權力幫助市民,反而把利益傾向一小撮人;基層市民晉升無望,永遠為生活委曲求全;中層人士沒有政府支援,只有付出…這一切,令貧富懸殊問題更嚴重,社會道德標準往往以金錢為出發點,更甚者就是造就出社會上最大的

住公屋等三年,割包皮都要等兩年

博愛推暑假割包皮計劃 學童輪候時間七年減至兩年 【本報訊】俗稱「割包皮」的包皮環切手術需求殷切,以醫管局新界西聯網為例,每年約為 130多名男童進行割包皮手術,但因輪候人數太多,男童往往要等上7年才能接受手術,部份人更因已成年而放棄。為了縮短輪候時間,博愛推出暑期兒童手術計劃,將割包皮手術個案集中暑假處理,令輪候時間可縮短至兩年。 真係好好笑,香港咩都要排隊,就連割包皮都要等。

工作為了生活,生活為了工作

每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上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工作的目的,層次較高的是為了回饋社會,普遍的人都是為了掙錢生活。找到一份可以同時滿足理想及解決生計的工作絕對是打工一族的終極目標,但絕大部分的人的工作都是為了應付生活上的各種開支,以及家中的經濟需要。當我們一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埋頭苦幹,餘下的時間除了睡眠便所剩無幾,有沒有想過,真正的生活應該是怎樣? 生活質素的提升,或多或少都離不開金錢。忙碌工作的結果,可以令我們換取更多的金錢,但以時間換取得來的金錢,能否真的可以彌補我們在生活上的缺失?誠然,要在工作和生活上取得平衡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謂「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可惜這大道理知易行難,有多少打工一族,下了班還要把工作帶回家,甚至隨時候命,工作完完全全支配了生命。 快樂的生活,所有人均希望得到。不勞而穫不是沒可能,但靠自己爭取得來的幸福永遠來得可貴。在辛勞工作的同時,我們不妨想想理想的生活應該是怎樣。或許換一份酬勞較少,但私人時間更多的工作,可能會有機會享受優質生活帶來的樂趣。

無題

炎炎夏日,心感悶熱。猶記得求學時期,對七月份總是充滿期昐,因為暑假將至。反觀現在,七八月份幾乎沒有假期,加上炎熱的天氣,對工作實在提不起勁。隨着年紀漸大,對事物的看法亦有所改變,少了衝動卻多了妥協。既然改變不了身邊的事物,倒不如改變自己迎合大環境。需要的倒不是什麼大智慧,而是一份勇氣。

一些體會

李連杰在新片「海洋天堂」棄武從文,飾演一位身患絕症卻要照顧家中自閉兒的單親爸爸,感覺上他近幾年變得很「禪」。恰巧,在雜誌上讀畢一篇關於他的專訪,令我對人生有了一些反思。一個有名有利的人,對生命的看法竟是如此平淡,他說:「人光著身子來,走的時候最多多穿一件衣服,所有金錢名利,都只是給你保管幾十年。」每天為了生活,營營役役上班下班,時間就不知不覺溜走了。當然,要看得開,自然要放得下,所謂有得必有失。人生,只是忽忽幾十年,我總覺得要盡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才不枉此生。 李氏近年亦致力參與慈善事業,因為他覺得把所賺到的獻給更多有需要的人,人生才有意義。自問自己能力有限,可以獻給社會的不多,但他的理念,令我明白人生的意義應該不局限自己及身邊的人,應該擴闊開去,對別人也給予關懷。我希望可以學懂不要執著,因為,所有東西都只是給你保管而已。

洗牙

每一次到牙科診所檢查牙齒,都抱着戰戰競競的心情。無論平日刷牙有多認真,牙醫總會發現你的牙齒有問題,輕則勸籲幾句,重則需進行補救措施。遇上蛀牙的情況,內心更會泛起一種行刑式的恐懼。在牙齒進行治療的過程,只會看見一些金屬工具和兩對手在口腔內遊走。最受不了還是那種像電鑽一般的聲音,一下一下的刺進心窩。 不過,當完成整個牙齒的治療程序,對着鏡子一照,兩行看起來蠻潔白的牙齒,一點點痛苦,值得。

六月有感

昨日出席了一個朋友母親的喪禮,再一次感到人生無常。席間,得悉朋友的母親患病多年,故他們已作了最壞的打算。令我反思的是,生命這東西永遠也捉不住,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早早已經準備自己的身後事。 最近,筆者的一位初中老師亦辭世,人生的旅途,可以結束得很突然。面對死亡,經歷悲痛是無可避免,心理的調節,才是最重要的課題。經過這兩件事,內心當然難過,但生老病死是人的必經之路,學習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是今後我要做的。

民主是什麼?

5.16立法會補選塵埃落定,社會上對是次的選舉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是浪費公帑,有人則認為是香港邁向普選的第一步,各人對選舉的結果詮釋都有所不同。民主,基本意義就是「以民為主」,大部分的執政機關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市民能夠安居樂業,國泰民安。但當民主被用作分化社會各階層的政治手段,就會變得相當危險。 近代中國歷史上最災難性的政治運動非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莫屬,革命的主要中心思想是建基於毛澤東的「四個存在」理論,即是因為階級存在矛盾,因此階級鬥爭是無可避免。後來有人發動群眾,呼籲民眾進行無產階級批鬥,目的是剷除資產階級。文革是民主嗎?當時大部分人受某些人的影響,追隨同一種理念,認為破舊立新就能改變社會。但結果是對當時的社會構成嚴重的影響,幾乎所有經濟活動近乎停頓,同時也摧毀了不少文化產物。更甚的,有很多無辜的人遭受迫害,白白斷送了生命。筆者認為雙向溝通是十分重要,民眾的聲音既要能夠進入統治階層,統治階層回應市民訴求之餘亦要提供改善方法,社會才有進步的空間。民主有時會被視作「少數服從多數」,難道少數人的意見,就可以不被接納嗎?有選擇的權利固之然好,但在選擇的過程中有太多干擾,卻未必是好事。

Reject letters

近日經常收到遭拒絕既信,無論係個人抑或有關家人既,收到呢類信件都係內心一沉,但係又冇咩可以做,其實都幾無奈。生命有好多野都唔係我地掌握之中,當你以為自己準備得好好,只係等待一個機會既時侯,往往都係無下聞。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自己係咪真係好唔惦?雖然好人同我講,你都算係咁啦,有工開有老婆仲有埋個女。我十分明白呢D說話都係出於善意,目的係安慰我。但事實可能係我自己自視過高,正所謂:「高估了自己同時又低估了事件的難度。」而家我好迷惘,對自己有D厭惡。但係身為一個男人,又要表現得冇事,所有唔開心既野又要收收埋埋,真係好鬼大壓力。 點都好,為自己為屋企人,幾唔開心都要撐住。

蝸居

國內大熱的電視連續劇《蝸居》在香港首播,適逢近日因樓市問題而引起的討論越趨激烈,不禁令筆者反思,居住是為了什麼? 人類文明的進化由始至終也離不開居所。由「逐水草而居」到成為村落,以至日後的城市都會,背後促成的原因都是因為人類追求安穩的生活。受地理環境所限,香港大部分人均居於幾百呎的斗室,住在上千呎的樓房已屬上等人之列。為了居住,我們往往要花上大半生所賺的工資。政府官員時常勉勵年輕人要腳踏實地,買樓房要按步就班,不能一步登天。但如果樓價已經到了一個完全不合理地步,而年輕一輩亦看不到前境,試問可以怎樣呢?年輕人腳踏實地,不投資買賣,只靠自身的勞力掙錢,又有否足夠的購買能力呢?有人會說買不起可以租,但如果居住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加上租金上升的壓力下,居住在裡面的人心裏是否快樂? 人類最初找尋居所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自然災害,漸漸成了聚落,文化因此得以承傳。樓房本來就是人的必須品,就好像食物一樣。正所謂豐儉由人,樓房的價值理應是由自由市場決定。但如果連最便宜的也買不下,或者只能租下替代品,生活究竟是為了什麼?

原地踏步

愈來愈覺得自己不中用,在同一個崗位上已經差不多八年時間,工作上沒有突破之餘人工也高不了多少。以薪酬衡量成就的現實社會,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徹徹實實的失敗者。努力工作不等如有成正比的回報,在做對了沒有讚賞,但做錯了卻淪為「眾矢之的」工作環境,工作除了餬口還有什麼意義? 中學時讀過一篇叫《敬業與樂業》的文章,當中說「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只要當大總統的人,信得過我可以當 大總統才去當,實實在在把總統當作一件正經事來做;拉黃包車的人,信得過我可以拉黃包車才去拉,實實在在把拉車當作一件正經事來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這叫做職業的聖」,理論上這是偉大的理想,但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當最低工資被無良商人壓至二十元一小時,「職業的神聖」可以當飯吃嗎?文中又引用一位禪師的一句:「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現實是一星期做足七日都未必夠開飯。當社會太過偏重某一類人的利益而忽略大眾,後果可以是災難性。社會階梯不流動,當權者只顧自身利益,可以想像未來的日子矛盾會愈來愈大。 回說自己,工作上很想有點成績,奈何在大機構的設定下,要突破談何容易?

我認識的嚴老師

很多年前,已聽見嚴瑞源老師的名字。要研究本地博物館的發展,嚴老師是一位相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不僅為本地博物館訂下了模式,同時亦身體力行,把大半生的時間放在這門專業上。香港有部分博物館已達至世界級水平,嚴老師可謂功不可沒,貢獻良多。 2004年,筆者有幸修讀嚴老師為中文大學教授的博物館研究的課程,並得到先生指導撰寫畢業論文。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嚴老師對博物館的熱忱。他認為博物館不應與實際利益掛帥,因為博物館的宗旨在於教育和展示,為了增加收入而扭曲展覽的本質不是應有的取向。然而,為減低財政壓力,博物館可以更普及化,走向群眾,不要予人一種守舊的風格。要在展覽與收支取得平衡,就取決於博物館館長的能力。期後老師獲邀北京首都博物館擔任顧問一職,更充分表現出他在博物館專業上所得到的認同。 除了討論博物館這個課題,嚴老師對本地中式建築及鄉村文化亦素有研究。他所撰寫的《新界宗教文化之旅》就結集了他對中式建築及鄉村歷史的研究成果。後來才得悉,原來嚴老師早年曾於古物古蹟辦事處工作,由於當時辦事處只得兩三人,卻要處理全香港有關文物的事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恰巧筆者也同於此地工作,對於前輩所作出的努力,筆者深深體會。 嚴老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所留下的寶貴成果,對從事文化產業的同仁有莫大的卑益。

發燒‧失常

每當小孩發燒,為人父母都會異常緊張。科技昌明,以往水銀探熱針已經漸漸被電子溫度計取代。方便換來的代價是,每小時,甚至每十五分鐘為小孩量度體溫。觀看顯示屏上的數字比看股票上落更加刺激,當出現100度便如臨大敵,趕緊餵小孩吃退燒藥。每次的量體溫,父母都膽跳心驚。 說實的,發燒其實不是病,是身體警號的一種。但當這警號響起,就代表未來數天小孩需要休息,其他病癥亦會相繼出現;更甚者,成年人要準備24小時為小孩服務。小孩發燒的時間可長可短,快則一兩天,慢則一星期,時間一長,成年人心理壓力之大,會構成焦慮。「要不要再看醫生?還是直接送往醫院?」,這些都是父母常見的過敏反應。發燒,令小孩變得呆滯;卻令成年人擔心得失常。 成年人發燒也是不好過,渾身不自在的感覺令人煩惱。四肢乏力更令你什麼也做不成,除了睡覺之外。

絕望的人生

今日的一宗新聞,看後感到很悲傷。一位父親,由於需要同時照顧有智障的女兒和年老的母親,在壓力之下與女兒一同開煤氣自殺。臨自殺前,還寫了一張字條通知正下班回家的太太,說「老婆小心啲,開咗煤氣」。証明他還有一顆關心家人的心。 有人說自殺是怯懦的行為,但一個人要親手與自己女兒同歸於盡,是因為他認為這個世界已經生無可戀,而且亦不想把麻煩遺留給家人。最令人感到詫異的是,某報章隨後的相關報導是「開煤氣自殺 禍及街坊」,究竟是不是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問題?涼薄是否已經成為社會的新標準?這亦令我聯想起「20元最低工資」事件,看著那位肚滿腸肥的所謂議員所講的一番話,心裏更不是味兒。當貧富懸殊的情況愈來愈嚴重,那些比一般人有更多困難的人士,是否應該給他們多點體恤關懷?金錢物質的確可以幫助他們,但一句簡單的問候,令他們對生命有希望,同樣可以釋懷。

玩物養志

Image
近來愛上音樂,先是買了SENNHEISER HD555,此君分析力不錯,尤以人聲為佳。再配Nuforce Icon Mobile耳擴,人聲更加特出。內置DAC的Icon Mobile更可接駁電腦,一物兩用。愛上音響可以很敗家,但聽一些優質的音色有如吃一頓佳餚,只有自己才知道。

飛行

飛機有別於其他交通工具,在乘搭的過程中,日間是一望無際的藍天白雲,晚上則繁星閃閃。就在降落的一刻,從機上看到目的地有如模型般,那一個場景,只有空中俯瞰才能做到。 一個人乘搭飛機,起初會有點害怕,因為從進入機場至登上飛機之間可以發生很多意想不到問題。但當乘搭的次數多了,對上述步驟就會很有經驗。拖著小行李,獨自到櫃位面前辦理登機手續,看見身懷一包二包大大小小行李的旅客,頓時變得很瀟灑。此外,航空公司的飛行里數,就是証明閣下是否機場常客的身份象徵。那些有意無意的坐位升級,為乘搭飛機增添了幾分樂趣,因為只要你試過一次頭等倉,就知道為什麼價錢與經濟倉分別這麼大。 飛機的出現,委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同時,亦使我們沒有過往那般珍惜外遊的機會。機場本來就是一個離合之地,這裏有人會歡天喜地迎接,有人會離愁別緒地送別。在乘搭飛機的過程中,可以是很刻板,也可以是很浪漫。下次當你再次走入機場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要抱著一個什麼的心情上機?

錯過

由於我的猶豫,錯過了很多。我的人生,就是充滿了一些遺憾。但願未來的日子,可以為自己爭取多些,不要再恨錯難返。

虎年

Image
上一次的虎年應該是1998年,即是回歸後的一年。那一年,還是學生的我,身在異邦,方知什麼叫每逢佳節倍思親。12年後的今天,當了父親一年有多,昔日「貪玩」的率性已經減少了。但每一次的農曆新年,都令我回想起留學的歲月。那一段令我畢生難忘的經歷,十年將至,同學們已各散東西。如今,虎年已到,看著女兒,我的人生又跨了一大步。

香港博物館政策之我見

香港大部分的博物館,都是由政府轄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轄,只有少部分屬私人管理。多年來,很多人都質疑博物館應否「公司化」,從而增加收入,減低營運開支。 筆者認為,成立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民眾。透過展品,向民眾展示一個地方的獨有文化。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很難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因為文化教育是不能單以金錢來衡量。如果一個地方連自己的文化都不會保存,只會考慮經濟效益,把博物館當成一盤生意看待,這個地方的人文質素永遠也不會進步,人民的視野亦不會擴闊。再者,有人質疑香港博物館的入場數字偏低,因為博物館的展覽欠缺創意等問題云云。必須承認,政府所舉辦的展覽很多時都是平舖直敘,說教口味濃。但為顧及不同層面的觀眾,直述式的手法似乎是最容易令人了解。展覽的用意,就是吸引觀眾,內容不能太過艱澀。一千個入場人士,只要有一個得到啟發,繼而鑽研,他日這個觀眾就有可能成為專家。 誠然,一些叫好叫座的展覽當然可以為博物館帶來可觀的收入,但作為一所非牟利的機構,所賺取的收入理應成為其他項目的開支。香港博物館最缺乏的,就是專業的學術研究。博物館員的日常公務繁忙,已經沒有閒暇進行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減輕館員的工作量,使他們工作時也可同時進行相關的研究。

議員

(星島)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12:43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表示,關注少數族裔人士考投公務員隊伍的機會,已適當調鬆職系招聘時的中文水平要求。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質詢指少數族裔人士中文水平雖然未必達標,但希望政府能就工作需要作出變通,如懲教署職員需與少數族裔囚犯溝通,聘請少數族裔人士為職員會較合適。 公民黨的吳靄儀質疑,公務員職系招聘中的中文水平要求,有歧視種族之嫌。民主黨何俊仁亦認為,應增聘少數族裔公務員,以應付本港少數族裔的需求。 俞宗怡回覆,中英文為本港的法定語言,公務員隊伍要精通兩文三語與市民溝通,與初級公務員的日常往來文件,都是以中文為主,所以公務員語文能力一定要達標準。 (明報)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噚日千人圍堵立法會,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同一班建制派議員都被困喺立法會大樓約6小時,最後喺警方護送下,先至喺凌晨順利離開立法會。Emily聽聞,喺外面兩邊火熱對峙之際,立法會內就開party,喺外面被示威者用水樽扑頭嘅商界(第二)代表 黃宜弘,拎咗支紅酒同威士忌畀議員暢飲 。鄭汝樺仲同一班建制派議員合照留念,記錄呢個被困立法會嘅「歷史一刻」。 愈來愈覺得所謂尊貴既議員,思維(mentality) 及行為愈來愈「膠」。從第一段報導,可見吳靄儀立論有相當大既邏輯問題。 公民黨的吳靄儀質疑,公務員職系招聘中的中文水平要求,有歧視種族之嫌。 第一:見一份工,不合語文水平要求就等如種族歧視,如果我唔識英文而又去見一份需要用英文既工又不獲面試,可唔可以投訴僱主種族歧視?我係咪同佢講中國人點解要識英文? 第二:份工寫好晒要咩學歷要求,你達唔到標關種族咩事? 第三:你假定少數族裔中文一定唔好,你本身係唔係已經有種族歧視? 香港係一個好奇怪既地方,你英文好,就算唔識中文都冇問題;但係你英文唔好,就算中文有「正識第一」既水平都好難發圍。如果中文同英文都唔好,你註定冇運行。其實呢個唔係種族歧視問題,而係溝通問題。少數族裔定居香港固然要幫,但係佢地第二三代連廣東話都唔識聽唔識講,係我地冇俾機會佢地,定係佢地根本唔想學?參考下外國,美國每年都好多新移民,為咗生活佢地都會學好英文。人地會唔會話我唔識英文,你唔請我就係歧視?要知道美國對種族歧視問題比香港更敏感,但係就肯定唔會為咗咁少事要議員討論。呢d就係人既質素問題,為咗批判而批判係本地議員既特色之

八十前與後

近日經常在各種媒體看見「八十後」這個新名詞,當中對他們的批判有褒有貶。有人認為他們敢言、對不公義的事挺身而出、不怕權貴;有人則認為他們思想欠成熟、做事魯莽草率、不顧後果等。無可否認,「八十後」對社會的不滿,已經造成一定的沖擊,但每一個年代都總會出現一批熱血青年,以各種手段對社會訴諸不滿。傳媒以年齡來標籤一群年青人,是否間接歧視他們呢? 香港是一個能夠容納不同聲音的多元社會,「八十後」的出現正正代表了一種反對的聲音。誠然,他們有部分人行為過激,甚至挑戰法律,但這也是他們爭取利益的方式之一。在社會打滾越久,就會不知不覺被社會上的潛規則影響。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我們很多時只會懂得慨嘆,卻默默接受。要締造一個和諧社會,先要減少各階層的矛盾。矛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各界的需要,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看著家裡的那個「八十後」和「零零後」(內子和女兒),我深明溝通的重要性。只要理解彼此的需要,快樂共融的日子很快就會來臨。

2010

又是一年的新開始。 當大部分人每年一月都為自己訂下新一年的目標時,我心裡通常想的都是:「比上一年好點就是了。」所謂的「好點」,不外乎在工作、家庭、健康等幾個範疇稱心滿意;更甚的,就是為自己的目標推前。老實說,我個人的目標並不清晰。獨身時但求兩餐無憂,現在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是兩餐無憂,額外希望內子女兒健康快樂。 誠然,簡單的目標其實得來不易,希望來年自己能夠再努力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