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07

十年

近日的熱門話題都與「十年」這個題目有關,我們活在一個大時代裏,幾乎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在我們這班「前殖民人」生活上的轉變。說實的,這十年所發生的事都比以往來得更直接。可能是年紀漸長的關係,對身邊的事物總會多了幾分緊張,加上現在自己人當家作主,知多一點的意欲也就更大了。 有人抱怨十年前經濟環境比今天好,機遇處處、遍地黃金,現在的生活質素反而比不上重前。我倒覺得香港社會進步了不少,八達通、新機場、眾多新鐵路等等不是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素嗎?社會在進步,生活在社會裏的人也要進步,我相信每個時代都充滿機會,問題是機會本身需要發掘,守株待兔永遠不會成就大業。十年如一還是十年人事,看君如何取捨。 說回自己的這個十年,學成歸來有幸可以從事一份有興趣的職業已經相當不錯,十年最大的得著就是學懂了關心身邊的每一位,ALOHA精神是我這些年來的最大收穫。回望過去,放眼未來,下一個十年,將會更好更好。

四眼仔

Image
原來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四眼仔」。由於天生少淚水(但不等於我不會哭),故不能戴隱形眼鏡;又怕激光誤傷了眼,因此只有不斷購買眼鏡以緊貼潮流。照片內是我以往所使用過的眼鏡,現在眼鏡的設計已經愈趨輕巧,輕得連自己也不覺已戴上。不知若干年後這些「古物」會否身價倍增?

鵝肝

原來美味可口的鵝肝是這樣製造的。 先把鵝關進一個比牠個子大小許的籠裏,只讓鵝的脖子伸出來。然後每天把食物以喉管插進鵝的身體直接送入,食物的分量是正常的幾倍,目的是要在最短時間把鵝弄肥。由於缺乏運動,鵝在10多天後會肥得連站也站不住,所有脂肪都積聚在罕內。據說把鵝肝放到鍋內一煎完全不用油,因為整個肝都成了脂肪肝。這令我聯想起現在的香港。我們好像被關在籠裏的鵝,每天吃着食物,總有一天我們的主人會把我們吃掉,在我們最肥的時候。

Superhero

Image
在眾多的美式超級英雄(American Superheroes)中,主要分為兩大類,就是具有超能力和沒有超能力。前者包括超人、蜘蛛俠、綠燈俠(Green Lantern);後者則有蝙蝠俠、Ironman、夜魔俠等等。沒有異能的英雄當常都靠自己的刻苦訓練,盡量把自身的潛能推至極限,同時用上大量金錢研發裝備,此類人物的家境通常非富則貴。不要以為天賦異能就是好事,那些擁有超能力的人物永遠要以兩個身份掩飾。而那個表面的身份與英雄的真正內心往往相反。這類英雄身邊的人很多時都會遭到不測,就好像超人的雙親因所居住的星球快要被毀才把手掌般大的孩子送往地球,造就出日後的超人。 要理解美式英雄的心態,先要認識美國人。英雄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於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因此只能在一個超現實的世界裏滿足自己。美式英雄絕大部分都是獨斷獨行(近年才興起什麼crossover),反觀日本所盛產的戰隊或機械人,都是以一個群體的形象出台,這點正好印證出美國人高傲獨斷獨行的性質。 近日筆者對一名叫幽靈騎士(Ghost Rider)的角色甚有興趣,他亦正亦邪,光是外表已經令人反感。他的行徑亦主張以暴易暴,與Punisher同出一轍。他能夠遊走於靈界,把所有遊魂野鬼通通捉拿,與我們的鍾馗一樣。不同的是,他日間以一個特技電單車手出現。踏上不人不鬼的路,為的是要延續至親的生命,我就是被這個悲哀的背景吸引。

預感

Image
看了Sandra Bullock 的《死亡預感》,故事構思原意甚好,可惜導演眼高手底,把一個個精密的佈局弄得奇奇怪怪。故事詳細內容筆者不在此贅,想與大家分享的反而是對未發生事情的那種預感。 有沒有試過一覺醒來,身邊發生的事或遇上的人有點似曾相識?那份說不出的熟悉感,很奇妙,卻會令人有點害怕。人家說女人的「第六感」很靈,其實只不過是經驗累積的看人本領罷了,與預感是兩回事。預見將要發生的事在你身上再發生一次,那種奇幻,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就好像有一個你很久沒見的朋友,你總會在某些時候想到他但因忙而未有約見。就在你慨嘆的同時,那人輕輕拍你一下,預感就是如此突如奇來。

無題

兒時的我經常與父親朋友的幾個兒子一同玩耍。如今,我們都長大成人,有的仍在進修,大部分都正在工作。在眾多孩子當中,我是唯一從事與父親相關的工作。老父雖然為此引以為傲,說幾個大學同學當中就只有他的兒子與自己志趣相投;可惜的是,我的工作不但沒有為我帶來可觀的收入,目前還有點停滯不前。靠父母照顧令我這快要到三十的「中男」,有點慚愧。 以我現在的年紀,要看透人生說易行難。我總認為生命可貴,運用得宜才是上上之策。那幾十年的光景,令自己快樂是最重要。

最近總是諸事不順,工作時遇上一些麻煩人,把心情都拖垮。得悉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工作崗位,心裏很是害怕。加上上學期剛出了成績,結果又是強差人意,唉,這個六月為什麼都不順,天氣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悶熱。好日子快些來臨吧!

博物公司

香港政府宣佈3年內把全港屬康文署的博物館變做公司,目的是要令博物館可以接受更多不同類型的捐獻,實行令博物館自給自足。公司化的理由是,政府早就希望把這「包袱」除掉,每年花幾千萬的一盤賠本生意,當然要盡快棄之。 但綜觀世界各個博物館,幾乎沒有幾個能夠賺錢。就連法國的羅浮宮,都是靠人家設立的龐大營運基金才得以生存。香港政府最錯的地方就是把文化當作一盤生意,文化是一個大城市發展的標誌。一味只顧賣地起樓,文化質素永遠只會陪迴在底層次的階段。一個有文化的城市,人們會不自覺的走進博物館,對從事藝術的人報以尊敬的眼神,不是一味叫兒子:「讀書千其唔好讀文科,你想乞食咩。」 誠然,公司化對博物館都有不同程度好處。首先,新的展覽元素會加入,不會受以往「展板+展品」千篇一律的展覽模式所影響。其次是展覽內容可以更加貼近民眾,要令入場人次增加,最好的方法是要在社會上製造話題。當大部份人都在談論該展覽時,已經成功了一半。香港的博物館首要做的便是建立民眾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市民不願到博物館很大原因是他們覺得博物館是一個枯燥乏味的舊地方。要改變他們的思維,先要用一些較為容易明白的題材去吸引他們。 文化,從來都是一個花錢的項目。但作為一個人,物質上的滿足是不夠的。認清自己的文化、歷史背景,令自己在心靈上富足,才算是一個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