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07

年關

今天是2007年的最後一天,總的來說,大致順利。正所謂年年難過年年過,雖然未至於所有事情也在掌握之內,但大致上亦能夠應付。據說來年屬馬的人犯太歲,有指犯太歲可能是一些人生上的改變,明年的我,肯定比今年更精彩。

再見‧奈良

Image
上一次到奈良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今次舊地重遊,無論在心境和欣賞的角度都截然不同。與東京不同的是,奈良保留了那種人情味。香港人到日本,購物成為了最有效的心靈雞湯。我總覺得我們的安全感與那些物質有相當大的聯繫,這或許是我們從小培養出來的習慣。來到奈良,那股古樸風情彷彿超越了物質所帶來的短暫快樂。看那一幢幢上好幾百年的古建築,加上週邊的松柏紅葉,感覺盡是美好。

難得的機會

一連三天的南中國考古國際研討會終於完了。這幾天雖然發生了一些令人不快的小插曲,但我同時亦上了保貴的一課,尤其在處理突發事件上。三天會議我最大的得著是有機會當即時傳譯,由於人手極度短缺的關係,我被臨時「徵召」充當即時傳譯。雖然之前上過有關的學科,但當來到實戰時是完全另一番感覺。我很記得台下有位發言者說了一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時我的腦袋空白一片,糊里糊塗說了些英人,見台下戴耳機的人沒有異樣就算了。一連做了數小時的即時傳譯,感覺像減壽了數年。畢竟,這是一次相當難得的機會,老闆沒有罵,使用者暫時亦沒有投訴,我如釋重負。

Tokyo Tower

這是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如其他大城市一樣,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應有盡有的商店、還有各式各樣的消遺。Getting and spending,就是這城市的最佳寫照。看這套電影的時候,令我回想起昔日留學的種種。初到外地,人生路不熟,自然會感到不安;任意揮霍,成為了安撫心靈的靈丹妙藥。故事主角雅也,高中時代已因為獨立生活而變得散慢,後來在東京上大學更變本加厲,生活一塌糊塗,僅僅能大學畢業。及後的幾年,更是無業漢一名,完全依靠母親所寄來的錢才得以糊口。 得悉母親患了重病,主人公開始振奮,努力工作,最後還把母親接回東京一起同住。生活漸入佳景的同時,母親的病卻愈來愈重。最後,母親離開了,臨行前還叮囑主人公各種事宜。 這是一個平實而又發人深省的故事,至親的關係因為城市的繁華變得兩極化。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與父母親的關係比較疏遠,後來學懂了什麼叫血濃於水,一家人一起生活才是最寶貴。在生活忙碌的同時,不妨多點抽時間去體恤身邊的家人。能夠成為一家人,是福份,也是緣份。

快樂不快樂

不經不覺,又是一年。在三十欠一的年紀,對自己的事業及生活都有一份莫名其妙的無奈。眼見與自己年紀相若的朋友不是結婚生子便是事業有成,而自己卻還停留在同一個空間,亦沒有進步。說實的,我是一個悲觀的人,沒有任何對將來的期望,也沒有承擔。 明天是我第二十九個的生日,快樂嗎?我不知道。

師兄,我撐你

德成昨日發威,公然向陳七挑戰,此舉實在大快人心。所謂的「香港良心」,都是傳媒給她的一個美名。她在位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為港人設想?我想她是第一批拿英國護照的。最令人氣結的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氣氮,她真的是要為港人爭取民主嗎?作為一位過氣高官,是不是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言行?

有用

友人有點不屑地問道:「修讀那些文學科目有什麼用?」我在想,所謂有用無用,是否單單取決於每月的入息,抑或是對內涵的一種自我提升?在一個畫展上,懂得以不同角度對特定作品作批判性的分析,或對某畫家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入了解,是否有用?對古人辭賦的那份「思古之幽情」又是否有用?這些問題當然沒有標準答案。曾經有位智者說過,一個人所佔的地方只要一點兒,那末,是否意味着其他地方均沒用?就是因為把沒用的地方串連起來,我們才得以從一點跑到另外一點。 在這個金錢掛帥的都市,我們的價值雖不至於時時刻刻以金錢來衡量,但大部分學生選科均以「出路」作為方向。說穿了,出路就等於薪酬,高薪等於能力高,能力高往往成為了有沒有用的最佳指標。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我們的圓,但至少人家多了一份對文學藝術的尊重。醫生、律師、會計師都是專業人士,為什麼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卻沒有同等的待遇?西九文化區發展近在眉捷,對文化重視不是說了算的政治口號,最切實的方法是令大眾尊重文化,因為學懂尊重,才會有進一步的興趣。

新時代

今日是兩鐵合併的日子,亦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什麼香港九龍新界人,之間的地域分野已經變得愈來愈模糊。交通發展,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令我們融為一體。在這個大都市裏,已經沒有什麼遠近之分。 以前總覺得「一港之隔」的九龍半島是陌生的地方,新界更加是不認識的地域。但因為交通方便,發覺原來香港島以外的地方更多姿多彩,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鮮事。就讓那輛新的鐵路帶我走出熟悉的地方,向周邊進發。

「媽,你要清楚地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會失望嗎?」這段在「親愛的安德烈」的文字,正好是我的寫照。我的父母從少至今,無論在學業或工作上,都沒有對我有任何催谷鞭策。這種「無為政策」反而對我構成無形壓力。自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道理,每個人的際遇,或多或少都會因性格而改變。成龍成鳳當然是每對父母對兒女的渴望,但成不了龍,做一條快樂的蟲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些年來,我很想跟父母說句對不起,因為我的不濟,為你們增添了不少麻煩。當一個平庸的人,其實也不錯。

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的對話結集成書,這勾起我的一點回憶。 在留學的日子裡,除了長途電話,家父經常以書信往來。縱使那時電郵已經相當普及,家父仍喜歡以手寫信,一筆一筆、一字一字的給我告誡。接過手寫的信比電郵來得親切。時至今日,我還把那些信函一封封的儲起來。文字的威力,比任何東西都要來得厲害。 兩父子的感情,書信中表露無遺。

累2

Image
無聊的我再次拍下上課時的照片。

時時刻刻

原來香港有很多史前石刻,據我的記錄,合共有12個,有些更是法定古蹟。石刻所刻劃的東西,主要是以幾何印紋來表達,有學者更指出先民可能與瑪雅文明有關。石刻的分佈大多數都沿海邊一帶,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十分難抵達。古代石刻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塗鴉」,或許很多年後,會再次成為人類的歷史印記。

最後的三天

自殺前的三天,台北市正下着灰朦朦的雨。這段引言,是今早龍應台教授文章中的楔子,帶出成功與失敗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近期天水圍母子倫常慘案到台灣一名國中生以塑膠袋自盡的個案,可以窺見即使失敗如何放大,真正肯施予援手的實在少之又少。社會從來只是著重成功,但卻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或許那老掉牙的格言「失敗乃成功之母」已經被人遺忘,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我們可有想過失敗所帶來的痛楚? 從那文章中,我學懂了對別人關愛,即使只是一句輕輕的問候還是一個結實的擁抱,對失敗的人來說是一種無形的鼓勵。 那少年雖然沒有機會再見那燦爛的藍天,但我們仍有機會扶其他人一把。

投名狀

某免費報紙舉辦徵文比賽,雖然我的文章落選了,但還是找個地方發表一下。 每人都有不同的理想,當中有幾個志趣相投的,就會走在一起,向同一個目標進發。所謂的理想,說穿了就是共同利益。理想背後可以是很偉大,也可以是很卑劣。「投名狀」,就是為了保護眾人理想而所設的一張契約,一張關乎性命的契約。 「投名狀」一詞,最早見於《水滸傳》第十回─林沖雪夜上梁山。林沖為了投名加入梁山,不惜以身犯險,與綠林頭領會面。為了測試林沖的決心,頭領們要林沖交出「投名狀」。他們所謂的「投名狀」,並不是一張簽了名的契約,而是要林沖下山去殺一個人,將頭獻納。最終的結果是,林沖不但沒有殺人,而且成功加入梁山,成為好漢之一。 投名狀的用意,是另一類契約,對於投名的一方是相當冒險的,為了加入一個組織,必先要為組織做一件事。投名狀並不限於中國,美國惡名昭彰的獄中幫派亞利安兄弟會(Aryan brotherhood)亦有類似規條。投名狀是一種測試決心和減低組織成員疑慮的一種手段,投了名,就是被接納。組織成員彼此之間成為了兄弟,兄弟之情亦因之前的承諾而得以鞏固。一連串的試煉中,有人會不顧一切為爭取加入而努力,有人會有所忌諱而不敢行事。在現實生活中,投名狀卻以不同形式存在,少了些血,卻多了準則。例如加入一些俱樂部需要先附會費好幾百萬、加入一些宗教團體要把薪金的百分比奉獻云云,這些都是變了種的投名狀。 投名的代價可大可小,換取的利益往往與付出的不成正比。但我深信,投名的一刻,是需要有無比的勇氣和決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社團

Image
這幀照片是在友人婚宴時所拍,好有「講數」FEEL。

沖擊

這陣子的生活,如浪一樣沖擊着我。 早上面對無止境的公文雜務,晚上上着似懂非懂的課,我的時間好像永遠也不夠用。家人說:「書是你自己要讀的,那份職業外人看來非常有趣,你還抱怨什麼?」他們說對了,只是在長期生活緊張的情況下,我對生活感到乏味。 從前熱愛的玩具遊戲機很欠沒有弄碰過,身邊的人或多或少因為忙而少見面,我問自己:「你在幹什麼?」 我只是想週未好好的睡一場。

Image
這幀照片是昨日上課時所拍的。前方的同學,看起來睡得正甜,每天在辛勞的工作過後還要上課,我們到底犧牲了多少?

Boxer Rebellion

第一次聽這個詞彙時,是在中學時代的歷史科。晚清政府為向列強表示強勢,暗地裏借民間團體義和團攻擊外籍人士。這班自以為練過神功、刀槍不入的愛國人士,公然挑戰西方。分別向駐中國的外國領事及傳教仕施襲。西方亦借此機會,向中方宣戰,觸發八國聯軍之役。 想不到100多年後,美國亦興起一場Boxer Rebellion。此運動沿於美國多個州及省份宣佈禁令,禁止年青人穿一種露出底褲及褲管低過膝蓋的牛仔褲(俗稱瀨屎褲)。此令一出,全美嘩然。一個以民主自由自居的國家連人民的服飾也規管,實在比共產國家更甚。 服飾的標準是主觀的,以「有傷風化」為理由,是不是有點牽強?

臉譜

在web 2.0的世代裡,Facebook成了大伙兒的新寵。這個揉合了Friendster+MSN的平台,最妙的地方就是透過特設的朋友網絡,把失散多年的友人尋回。你亦可以從特定組合當中慢慢細閱每個登記冊上的名字。只要找到其中一位,你就可以一直靠別人的名單建立自己的朋友網。 從來對電腦軟件興趣甚微的我也加入此列。為的不僅是尋找舊友或同學,而是為那開始模糊的記憶作適當的修補。我所認識的每個人,孰多孰少都對自己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尋找再認識似乎是對自己的一點交待。

開心果‧大閘蟹

那一幀肥肥「反眼」入院的照片,不僅成為各大傳媒銷量的靈丹妙藥,亦成為大家爭相討論的話題,甚至成為中小學通識教育的一堂課。我不禁要問,我們是否愛看這些「睇你點死」式的貼身報導? 每逢某某名人藝人入院治療,傳媒往往喜愛把過程無限放大,輔以「病危/彌留」等一些嚇人字眼不單會刺激銷情,更會吸引一些平日不理世情的小眾注意。知名人士的一生,打從成名之後,時時刻刻都成為被追訪的目標。他們在生時犧牲了人類應有的尊嚴,死後亦未必能入土為安。因為就算名人死後,如與某人某事扯上異常關係,他的玉照必然會迥光反照。 「集體回憶」是近年特區政府掛在嘴邊的新名詞,恰巧這些事件卻變成了「集體強姦」的佐證。本地傳媒經常標榜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但是否把所有負面新聞推陳出新,揚惡隱善就叫聲為民開?時常把責任歸咎於讀者身上,說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報導,究竟是誰給我們一些沒有營養的即食新聞?新聞從業員應該有一套守則,那套守則不應與銷量掛鈎。新聞的價值是否只限於死人榻樓、桃色糾紛、奸淫擄掠等陰暗範疇呢?這些問題,都有待你們來解決。 一顆人人喜愛的開心果慘變任人宰割的大閘蟹,你忍心嗎?

極限

近來,我感覺到自己快要受不了。 上學為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工作上的轉變亦使我透不過氣來。最令我憂心的,就是自己的前途。這一刻,彷彿身邊的所謂工作伙伴都是一部部機器。它們沒有感情也沒有憐憫,只知道你做錯了便大禍臨頭。每天朝九晚六中午吃飯也會做的機器人不會跟你說公事以外的事。這就是真正的職場,少了誰都可以。 狄更斯說過,每一個人或動物都有自己的極限,我想我的極限差不多到了。

汪精衛

一說此君,很多人都會以「漢奸」一詞來形容他。曾經是國父孫中山最佳的左右手,在辛亥革命前就因參與一些革命運動而被捕,在獄中作了一首詩:「慷慨歌燕城,慫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其後一直投身革命事業,國父臨終前的總理遺囑,尤其是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雖努力」,就是出自他手筆。 及後,在抗日戰爭上主張求和,為了減少傷亡,決定聽從日寇,成立南京汪政府。正所謂成王敗寇,歷史對他的評價是相當負面。他的墳更被拆掉,並放了一座跪像,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這是一個大時代的人物,是賣國求榮抑或是為民請命,似乎還要更多的歷史證據。

存在

聽取驗身報告前,與友人H通了電話。 H因弄傷了腳而要進醫院進行手術,及後我們談了生命的課題。他給我的忠告是,人存在的意義遠遠大過生存的意義。意思是真正滲透生死的人,要先明白存在的重要性,就是尼采建構的存在主義。我似懂非懂,我想大概是那些所謂經歷生死的人其實沒有真正了解死亡。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了解,因為生存本身就與死亡對立,死了的人也不能向你講述死亡。我們只是通過不同層次的批判而對死亡有一點理解。 我聽後有點如釋重負的感覺,生命的輕重,因人而已。 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

可憐的易先生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身為特務頭子的易先生,身邊所有人的說話都不可信。他把壓力都往那美得不能再美的王小姐身上發洩。從肉體上的洩慾,易先生找到了那失去而久的信任。當一個特務頭子已經難,還有身負漢奸、走狗等標籤,難怪易先生在日本人玩樂的地方對王說:「我比你更懂得如何當妓女。」縱使易與王之間的關係只是一場夢,當發現一個以為可以把所有秘密告之的人,原本親近自己為的是要殺害自己,那份恐懼、人性的醜惡,就算已經見了無數次,被心愛的人所出賣,感覺是如何的痛。 王對易最後的說話是:「快走!」易的眼神,有絲絲的後悔,那眼淚,有如小孩痛失了心愛的玩具。對易來說,王不只是一件玩具,而是一件寶貝,就如那隻六卡的鑽戒。

兄弟

Image
第一次當友人結婚的兄弟團兼司儀,早上未夠六時便起床一直至晚上十二時。在整段時間中,發覺結婚原來真的大費周章。從場地到酒席到花車等等,要做到一絲不苟真的勞心勞力。奇怪的是友人一點疲態也看不見,原來大部分都是新娘子打點。 婚禮籌備是一件惱人的事,畢竟一生人才一次,有人會樂中其中。結婚是兩口子一生一世的承諾,要照顧對方一輩子不是一件說了算的事。看見平日優柔寡斷的老友最先結婚,心中又會想到何年何月到自己成家立室。 這個婚禮,看得人開心也窩心。昨天雖然下著雨兼一號風球,他們確是一對絕配。祝您們永結同心,白頭到老。

你想‧理想

早前閱讀一篇由曾淵滄教授撰寫的文章,有關時下年青人的就業問題。文中的重點就是現代的香港年青人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家底」。一個在貧困家庭長大的少年,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就算能夠憑自身的努力大學畢業,出來工作後還要還債,更遑論結婚生子,人生計劃亦推遲。反之,在一個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先是不用擔心經濟的負擔,大學畢業後家人更會「打本」給予做生意,兩個同年齡的人,前途會因背景而起了變代,這就是現實社會。 現今香港,25-35歲中青人士相對較難闖出一番事業,主要是因為社會大部分資源及權力落入少部分人手中。你想有理想?似乎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老地方

這片是我居住地方。 那些凹凸不平的街道與新建的高樓格格不入;附近的舊商舖與新派餐廳更是相映成趣。與其說這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地方,倒不如說它是新舊東西湊併而成的一幅地圖。每次當我從扶手電梯拾級而上,我所看見的境物與從上而下大有不同。愈往上走,感覺愈拘束,彷彿進入了一個異鄉人的世界;愈往下走,那種親切近人的感覺,尤其是早上街市的那股氣味,很熟悉。曾經有些日子,每天都在那些小街徘徊,看見相同的人在街上蹓躂,可以看出有些是上班,有些是擺賣,他們都屬於這個地方。 這區出現過不少達官貴人,但大部分都是拼博如你我的普通人。每一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都是建構故事的一份子。都市發展,往往抹殺了舊空間,是否所有的舊東西都要換然一新?這不獨是我的問題,是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都會問及。 共融,成為我們思索的一條伏線。
此還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過客

自覺記憶力逐漸衰退,身體也浮現出一些小問題,情況有點像一塊用舊了的電池。為了令自己安心一點,不得不安排一次詳盡的身體檢查。對於身體檢查,內心充滿恐懼,並在等待報告的過度期中坐立不安。同一時間,我開始思考到「生命」這個課題。 自古以來的聖賢先哲,都對「生命」有不同的詮釋。究竟我們應該及時行樂、對酒當歌?抑或未雨綢繆,居安思危?人,只是一顆微塵,正如佛家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就是一種對生命無求的態度。不斷的追求,是為了什麼?正如大家都是過客,同樣哭着來,何不笑著走?

My Ipod

Image
忍不住從網上訂購了Ipod,那東西愈來愈小,功能也愈來愈多。但由於體積太小太薄,出街時真的要非常小心。

中西

又是新學年的開始,上過一課名叫Stylistic and translation方明白到翻譯有時是需要帶批判的觀點。中西方對文學批評的手法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中國人以抽象的手法,並憑所謂的「意境」、「氣勢」等來品評文學作品。例如《水滸傳》中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中的「緊」字就被魯迅評為「有神韻」。西方專家則認為這類論述過於虛無,流於表面,他們相信一些實實在在的論據。以西方的角度來分析上述句子,就是用一個靜態詞去形容一個動態 (using an inanimate description to animate the situation),同時亦帶有一點foregrounding的味道。 我對文學作品一無所知,更枉論做什麼批評。畢竟,在這十數個星期內,我將要接觸大量文學作品,這對擴闊個人視野有一定作用。課堂末段,老師引用了Eugene Nida的一句話:「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譯就是翻意。上了寶貴的一課。

包容

今早讀到一個專欄,以聖經名句Don’t let the sun go down upon your wrath為題目。 要恨一個人,所花的力氣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因而得不償失。在人生短短的幾十年光境裏,總會遇上一些令我們為之氣結的人。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與至親摰愛吵起上來,感情更會因此而變了質。 控制情緒向來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是否要做到「笑門迎人」或「喜怒不形於色」則見仁見志。在現實社會打滾,正如許紹雄在「戲王之王」之中道出:「人過了三十,唔多唔少都要有D演技旁身」。所謂的演技,是與社會不同人士磨合的手段,更是在社會中生存的必修課;同理,怒氣有時亦會成為一種工具,因為大部份人都害怕惡人。但發怒這東西不能濫用,尤其在所愛的人面前,這東西不僅會傷害感情,更會令施怒者感到後悔。 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怒火往往會矇閉我們的眼睛。無論是任何形式的感情都不是一天可以建成,但要摧毀只不過是一瞬間。對別人含怒,也要適可宜止。

告示兩側

Image

幸福

正當大伙兒忙著為早前工地撰寫報告之際,忽然心血來潮打了一通電話給友人J。原來J在本月八號風球的時候誕下女兒,在颱風之中產子我想必是驚險萬分。幸好母女平安,在電話旁的我亦聽到小女嬰呀呀作響,真是可愛。J第一句講及女兒的就是「佢好醜樣,一D都唔似我。」我想J只是開玩笑而已,懷胎十月的日子當然不好受,這番說話很明顯是用來「激」BB的。 與J相識數載,由學生變成媽媽,看看自己仍依舊渾渾噩噩、原地踏步,我想真的要加把勁。在此,希望J的女兒快高長大、健健康康、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尤其是怕痛的J。

天下間最令人頭痛的,就是要逗人發笑。寫一段數十字的笑話往往比寫一篇學術論文更為困難。要製造令人發笑的元素,主要在於「矛盾」。一個成功的笑話通常都因為矛盾而變得好笑;同理,受歡迎的喜劇都會具備上述的基本條件。周星馳式的喜劇之所以大收旺場,都是因為在劇中不斷滲入違反常理的事件,這些被稱之為「無厘頭」的次文化其實就是笑料的主要原因。經典例子包括《國產零零柒》內的太陽能電筒和《少林足球》中卡啦ok唱歌一幕等等。 令人發笑的文字,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力外,想像和創造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好笑的笑話講一次已經喪失效力,只有透過改頭換面和重新包裝才能再次令人發笑。笑話與其他文學創作不同的地方是其長度,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令讀者開懷大笑。因此,如果以字數來定稿費,寫笑話的肯定笑不出來。 笑,可以令緊張的氣氛得以緩和,很多怨恨都能「一笑置之」。有一句廣告用語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笑一笑,世界更美妙」。因此,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笑著面對。

My Heroes

Image
一口氣把第一季《HEROES》看完,感覺相當不錯。以異能人為題材的劇種屢見不鮮,但劇中所有角色都互相牽連,看上去就比較耐人尋味了。故事講述一名遺傳學教授發現人類基因不斷變化因而造就出異能人,正當他找到了第一名異能人時,竟無故身亡。接著,一些普通如你我的人突然發現自己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原來一項關乎人類存亡的事件正在發生。 美國的連續劇質數愈來愈高,聽說一集的製作費相當於一部港產片。我想《HEROES》這劇仍會持續好幾季, 期待着英雄們。

小孩不笨

日前從新聞節目得悉,某機構舉辦一個幫助小孩學習照顧自己的課程。內容主要針對一些長期被傭人照顧的少主,他們有些已經七八歲,連鞋帶也不會綁,更徨論做麼家務。造成這個原因,肯定是家長太過寵愛。在孩子大過天的香港社會,無微不至的過份關懷已經成了必要。打從母親懷胎十月開始,為人父母已經費盡心思,給孩子最好的。但往往弄巧反拙,造成一大批高分低能、欠缺自主、不諳世故的大孩子。 自問小時的我甚受照顧,很多東西都是及後留學時才學會。所以要小孩獨立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小孩參加一些需要獨自生活的課程,近年興起的軍訓營對孩子是艱辛了點,但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生兒育女是人生一個重大的決定,身為一個不折不拘「kidult」,加上在「生一個孩子要四百萬」的嚇人訊息下,生孩子談可容易?養兒方知父母恩,這些道理,我想日後會懂的。

遊台灣

Image
最近工作悶透,於是特意放了自己數天假期,遊玩一番。要附合品嚐美食、閱讀圖書及逛博物館兼價錢便宜,台灣成了我的不二之選。台灣給我的印象是:本地人相當熱情,美食多不勝數,尤以街頭美食為甚;閱讀風氣之盛令喜愛讀書的人樂而忘返。不過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台灣保留了一些歷史痕跡,還有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成了台灣人的特色之一。 這次旅程最值得推介的是一個以考古為主題的「十三行博物館」,該館位於八里,從淡水乘坐公車約半小時便可到達。雖然以十三行以考古為主題,但內容一點都不沈悶,那些互動裝置及佈置能成功吸引參觀者。如果嫌考古太悶,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K-mall底層之「台北故事館」定能為你帶來驚喜。館內以台灣早期為背景,全部展覽均以實景搭建。此館好玩的地方是,當入場之後參觀者會獲發一疊與入埸費相若的現金代用卷,在館內所有地方都可使用。你可以買一些紀念品、品嚐一下早期的台式美食、或者購買一些富有特色的糖果等等。這個展館的營銷策略十分成功,參觀者的投入感因此而大增。論展品,此館有進步的空間;論意念,我會給滿分。 由於台風關係,留台最後兩天都是風雨交加,只好逛街逛商場。在逛無可逛的情況下,我看了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在台灣看台灣電影,價錢與香港差不多,但不設劃位。回說電影本身,故事耐人尋味,加上配樂吸引,屬近期佳作。除此以外,亦學了不少最新地道台灣用語。總結是次旅程,放鬆幾天再從投工作,效率應該會提高。

Harry the man

全球熱賣小說《哈利波特》終於曲終人散,這套出版時間長達十年的兒童文學,在一片熱鬧歡呼聲之下正式劃上句號。筆者第一次接觸這套小說是在改篇電影上畫之後,當時只是抱着一貫追趕潮流的心態。及後卻發覺小說的吸引力遠超於電影,於是便迷上閱讀小說的習慣。 《哈》的吸引力,除了作者把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勇敢、有愛心卻帶點傻氣的小男生外,最重要的是讀者每集都會看見主人公從錯誤中學習,逐漸成長。加上書中各名人物性格壁壘分明,令讀者更易投入。 來到最後一集,大部分「粉絲」最關心的當然是哈利與佛地魔正邪之戰誰勝誰負,但我卻被書中一角Servus Snape所吸引。從首集開始,Snape就是一個不討好的角色,處處迫害主角,與歹角佛地魔糾纏不清的關係令大家判定Snape為第二號惡人。實際上是Snape上演了一齣《巫師版無間道》,為的是要守護一段逝去已久的感情。此外,其他角色如巨人Hagrid、孖生兄弟Fred和George、笨手笨腳但充滿愛心的Longbottom等都為小說帶來不少歡樂。當然不能不提哈利的兩位戰友Ron和 Hermione,他們與哈利並肩作戰的過程成整個故事的中心。 姑勿論外間對《哈》的評價如何,這本書已經成為一本全球暢銷書;世界多個角落,都因《哈》而著迷。那個架着眼鏡、頭髮零亂的小男孩將會長留在讀者的心裡。

公共空間私有化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個習慣,就是每次乘搭地下鐵、小巴或巴士時,總會選擇最靠近「邊」或「角落」的位置;進入升降機會第一時間進佔「四隻角」;到餐廳用膳總會以「卡位」為首選。這種特有的社會現象,正好反映了公共空間私有化。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出於現代人的逐漸增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刻意與陌生人保持一定距離有關。 在生活節奏頻繁的都市裏,每天有很多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從步出家門起的一刻,身處的空間已經要與大眾分享,因此適當的保護措施是少不了。當僅有的空間也被剝奪的時候,例如繁忙時間乘搭地下鐵、午膳時與陌生人同桌等等都會令我們感到不是味兒。傳統的人類學理論認為人是群體動物,必須互相依附、互補不足才能發展出一個更完善的聚落。但在現代社會,和諧共處似乎只會出現在有共同目標的人們身上,大部分人的潛意識都是比較傾向個人主義。父母與子女日漸陌生、夫妻只限於同床共寢、朋友成為吃喝玩伴等都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可以感受到社會愈發達,疏離感愈大;我們熱衷於社會帶來的種種方便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只流於表面,更甚者,只透過一大堆虛擬符號來傳遞。 過往的社會物質貧乏,彼此間的關係卻十分近。過往鄰居之間不僅會問候對方,有時更會互相邀請成為座上客;現在大部分人連鄰居姓甚名誰亦不會過問。過往小朋友會聯群結隊玩耍;現在只會醉心於網絡遊戲手提遊戲機。社會發展的代價,就是令生活在裡面的人更加獨立、更加自我,但這是我們願意看見的嗎?

變形金剛

第一次看「變形金剛」要數到小學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機械人變形時所發出的金屬聲音。還記得看最初的配音版本,得悉那些金屬聲是由空的鋁罐撞擊產生,那種low-tech得來又親切的感覺最令人懷念。 時隔二十多年,一套以動畫「變」為藍本的電影正式登陸,並掛上影壇大師史匹堡的大名。在電影宣傳及商品的催谷下,「變」再一次受人注目。「變」的最初構思源自美國,及後日本收購了部分版權並在設計上下了更多心思。現在美日共同把「變」發揚光大,並藉着荷李活將「變」推到高峰。平心而論,電影的「戲橋」都是老生常談,離不開正邪二元對立的關係。電影的主線主要描述兩派外星人大打出手,一派保護地球,另一派則想把地球消滅。筆者認為故事最吸引的地方,是人類在戲中所扮演的角色。通常在這類電影,人類的參與可有可無,實力永遠比不上敵人。但在「變」一片當中,人類竟然有能力與機械人對壘,並有能力遷滅它們。其次,此片中的機械人角色非常「人性化」,懂得攪氣氛之餘又富感情。因此「變」片強調以人為本是成功的。 就特撮技術,這點似乎是戲迷動畫迷最關心,同時也是最期待的。筆者覺得「變」一片有過多令人眼花撩亂的變形過程,兼且速度太快。謂一較出眾的是機械人與演員同場的時候,幾乎看不出有什麼破綻。 總的來說,「變」片開創了以機械人作為主導的先河。過往如「人工智能」、「鐵甲威龍」等以機械人為題材的電影屢見不鮮,但以純機械人作為電影賣點似乎是第一次,筆者相信這類電影會陸續有來。

清潔香港

特區政府默默地上演了一連串另類的社會淨化(或消毒)運動,先是室內全面禁煙、後有地鐵禁講粗口及最近的「去殖民化」清拆舊建築物行動。第一,室內全面禁煙無疑是保障非吸煙人士的權利,但同時亦賦予非吸煙人士歧視吸煙人士的權力。大家可以看到自禁煙條例實施後,街上吸煙的人多了。原因是室內地方不淮吸煙,那些煙民只好往外跑。偏偏非吸煙人士經常做出一些「以手掩口」的動作,筆者覺得這個動作可以視為一種挑釁行為,非吸煙人士理應尊重吸煙人士的權利。 第二,地鐵不淮講粗口是一條莫名奇妙的附例。首先,如要要有效執法及防止有人觸犯上述條例,有關當局應詳細列出何謂粗口及其正確讀音。要知道有些人是不能不說粗口,理由是他們的詞彙組合較少,只有透過粗口才能豐富自身的表達能力。筆者不明白為什麼在地鐡講粗口會觸犯法例,是否要迎合「國際之都」的教條?如果一個老外在地鐡說了一句「Oh Shit」又會否觸犯法例?既然香港是國際都會,不論是中文英文,甚至法德日俄意等等國家的粗口都應納入管制範圍之內,以免出現不公平現象。 最後,「去殖民化」清拆舊建築物行動。這個話題近日可謂炙手山芋,不同人有不同理據,但在「地產項目大過天」的社會裏,保留舊建築等如問李超人「你可唔可以唔起咁多樓?」連天星碼頭都能拆掉的政府,皇后碼頭大會堂等建築早晚都是同一命運。去殖民化和令庫房收入大增,區區幾幢舊建築算什麼? 以上三項行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所謂以「大眾利益」為出發點的民主式行動。相信大部分人對「食煙講粗口」都會反感,那些說不上古蹟的舊建築,香港大部份人都不會過問,情況就好像平日不到博物館參觀,人家說「清明上河圖」如何偉大壯觀才會「忽然文化,唔睇冇話題」而進場的熱心市民。弱勢社群,永遠都是受剝奪的一群。

終了

Image
炎熱的天氣仍然持續,但終於不用和「陽光玩遊戲」。大半年的田野生涯,暫告一段落。回想起這些日子的工作,苦樂參半,體力與意志在這次工作得到最大的磨練。不啻,寶貴的發掘經驗教我一生受用,同工們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完成工作,比任何東西都來得實在。 不知怎的,田野工作時總是嚷着辛苦,完成後卻有一份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看見一個個經自己手掘出的遺跡,內心充滿喜悅,就是這份喜悅,讓我得以堅持。雖然田野工作已完成,但仍要處理一些事後的報告整理工作,那確是大部份考古工作者不願意做的事情。要撰寫一份考古工作報告,短則三個月,長則數載,很視乎發掘後所得的資料整體性。就好像最近在中國著名學術期刊《考古》內的香港九龍寨城發掘簡報,就足足用了13年。不過,像筆者所做的工程通常都不能等太久,發掘後一個月內就要完成報告,似乎我還要待一些日子才能真真正正完成這次工作。

情色‧色情

色情與情色之間的分水嶺,總是含糊;稍一不慎,就會由藝術變成低俗,由高層次變成無知。記得幾年前的米高安哲羅雕像被定為二級不雅,需要在重要部位「打格仔」;想不到幾年後又因某文學作品的封面含有裸露藝術作品而被勸喻收回。那位負責審定出版物是否有色情成份的署長,澄清職員沒有做錯,但仍有改善空間。那個所謂空間,是不是要影視署所有職員先上一課「西洋藝術入門」、然後再上「裸體藝術淺談」、最後以一科「後現代人體藝術」作結呢? 筆者從來都不認為色情這回事是低俗,然而性這個話題在中國人的社會一向以來都是禁忌,不能隨意出口。情況有如哈利‧波特內的佛地魔,所有人連他的名字都不敢提,除了哈利本身。色情與情色的分別,在於前者把性誇大,把性與淫穢扯上關係;後者則沒有刻意賣弄,反而把美學與感觀接上。至於要判別藝術作品是否刻意賣弄性而要加以管治,這就是開明與守舊觀念的分野。 香港官方介定色情的定義還停留在露與不露之間,要知道色情的最高境界是「意淫」,就是要在不知不覺間引君入甕。裸露其實又不一定代表色情,相反,恰如其分的裸露反而令人有一陣清風送爽的感覺,就好像當代美術大師黃永玉最近展出的雕塑「亞當、夏娃」便屬此列。 中國人對性的忌諱,彷彿成為了幾千年的枷鎖。我們需要一位像哈利‧波特的人,打破傳統,創造新思維。

抱打不平

自問是一個怕事的人,不到重要關頭不會出聲反抗。今日閱報得悉一名上班族有日看見一名「潮女」在地下鐵內吃腸粉,起初不以為然,只是用一個不屑的眼神望向女子。豈料女子發難,並向西裝男以粗口問候,說了一句「望咩X野,未見過人食野」。西裝男冷靜回應,「小姐,根據地鐵附列,車廂內嚴禁飲食同講粗口,需唔需要我報警?」潮女在下一站趕緊下車。 正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近日工作的地方,一位保安員經常挑弄我和工人。最受不了就是要我們到工地外,相隔四五條街,坐落在大斜路的公廁內如廁。本來這個不是什麼大問題,我也認為在工地內如廁不合衛生。但豈料這位「盡責」的保安竟在保安室內如廁,並把「遺物」傾倒在我工作地點的附近,這種「賊喊捉賊」是最令我討厭的原因。其次,她還說我們經常在工地一些暗角位如廁,這種沒証沒據的指控真的令人吃不消。雖然我不能確定是否有工人在工地內繼續如廁,但我二話不說的贈她一句:「都好過有D人個度食個度痾,聞自己D尿邊有胃口食飯架」,那位保安員頓時灰了臉沒有回應。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乎尊重,我總覺得有些時侯要挺身而出,為自己取回公道。

羽毛球

最近愛上了羽毛球這運動,從以往一星期跟幾個同事玩玩到現在一星期跟正規訓練班打三個小時,進步了不少。起初以為羽毛球的運動量不大,但原來打久了才發覺這運動要求很高,來來回回打高球低球會令人喘不過氣。打羽毛球最重要的是步法,簡單來說就是走位;其次就是打球的判斷,是一個要用腦的運動。翻查歷史,羽毛球早在古希臘及埃及已經存在,現代的羽毛球到了十九世紀才定形,往後更加發展成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運動。這個運動之所以吸引,是因為無論是什麼年紀,只要稍加練習,就可看出成果,技術比體力來得更重要。 我的啟蒙老師是一班不嫌棄我連開球都不成的同事們,在他們的悉心教導下,我對這們運動產生了興趣。現在的教練是黃文興老師,此君戰績輝煌,教授後輩不遺餘力,像我這種「無技術、無體力、無耐性」的三無學生黃老師都非常用心指導。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往後都要靠自己的領悟力了。

至慘的工種

回歸十週年,市面上一片歌舞昇平,但閣下有沒有想過正當我們在狂歡的同時,有些人還默默地為我們服務?以下是筆者最近發現的可憐工種,排名不分先後。 1. 在銅鑼灣東角X商場低層,以一身天使打扮的「人肉鐵馬」。她們的功用是要阻止客人直接走出商場,要客人特意繞經商場的另一邊,目的是增加商場的流量。 2. 在各大商場負責「按電梯」的職員,一天十多個小時在不停的按。 3. 廁所清潔人員,為不停被弄髒,除了商場關門才真正潔淨的廁所清潔。 4. 隧道收費員,在收費的同時,在戴上口罩的同時還會相當有禮貌的向你說「多謝」。 5. 收垃圾的工作人員,每天為我們所製造的垃圾送走。 還有太多不能盡錄,「敬業樂業」真的是很難。

一歲

不經不覺這個網誌已經寫了一年,起初以為寫網誌只會持續一段短時間,沒想過就這樣寫了一年。一年裏頭所發生的事很多,如果沒有網誌上的文字紀錄,當天的心情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縱使這個網誌大部分所寫的都是一個由「中男」步入「熟男」的心路歷程,但就是因為那些文字,讓我知道某年某日的所思所想。人的記憶通常只會停留在極端的事件,比方說開心與悲傷,透過文字記載,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會重現眼前,你會驚訝原來自己的思維會有這樣大的變化。寫網誌的另一好處,就是可以鍛鍊自己的文筆。我想除了工作以外,提筆弄墨的機會少之又少,網誌正正提供一個平台讓那生硬的文字變得更富人性,最重要是會有人與你分享。我有一個奢望,就是可以把網誌結集成書,為的不是要出風頭,而是希望可以為自己留下一點紀錄。畢竟網上的文字是虛疑的,一本實實在在的書才可以長久留存,至少在沒有電腦的時候可以翻開細閱。這是我的心願。

撤出?

Image
超過半年的田野工作,以為可以全身而退;怎料玉帝一聲令下,我這隻哮天犬不敢怠慢,繼續掘掘掘。七月份的酷熱是非常難忍,在三十多度的猛烈陽光下工作,真正體驗了「太陽底下無新事」的道理。一日復一日,鬥志一日一日被磨蝕,但為了那不多不少的五斗米,仍要撐下去。人生,總是高高低低,起起跌跌。

落葉歸根

在童話故事《灰姑娘》中,主人翁從小就飽受繼母及兩位姐姐的歧視及凌虐,活在一個恐懼及孤獨的世界裏。但她憑著不屈不撓、樂觀堅毅的性格面對苦澀的環境,最終在仙女的協助下認識了王子,找到了終身幸福。《落葉歸根》正闡述一位生在中國歷史洪流下的灰姑娘 – 嚴君玲苛刻的前半生。 一個人的出身和命運理應沒有直接的關係,許多事情都取決於自身的努力,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家庭環境在人的命運中充當着一個重要的位置。作者的出身和她的成長歷程成了強烈的對比。嚴君玲在日本開始發動戰爭時誕生於天津,她的祖父與父親都是成功的商人,在上海、天津及香港等地都擁有不少的資產,出生在這種環境,她應該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可是事與願違,玲的母親在她出生後兩星期後去世。玲被視作「剋死」母親的不孝子,註定她成為一個沒人要的女孩。不久之後她父親又娶了一個中法混血的女子,自從倆人結婚後,嚴家的大權就都由她繼母操控,及後繼母產下一子一女,玲和三個哥哥頓時成為次等公民。再加上繼母採用「分化政策」,迫使她們四兄妹內閧。由此刻起,只有她的姑姑是她唯一的依靠。 從姑姑身上,玲得到了愛和鼓勵,使她奮發向上,脫離窘局。玲自知要出人頭地,多讀書是唯一的途徑。雖然家人沒有在經濟上提供足夠的援助,玲憑著天賦和努力,只花了很短的時間就在英國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以實力證明自己的優異。縱然在事業的路途上泛起一片曙光,玲的愛情之路卻頗為坎坷。對於愛情作者總是有許多顧慮和不確定,第一位情人卡爾戴克如此,心儀對象大陸留學生田海洪亦是如此,矛盾的是,作者是十分渴望愛情,渴望被人關心、照顧的感覺。故抵達美國之後,因為極需穩定的生活,她很快地接受第一次的婚姻。當嚴君玲以為她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沒想到先生卻是性情怪異的人,而且對她並不誠實,結果當然是離婚收場。可幸的是,「真名天子」最終都在她身邊出現,玲終於體會到什麼是幸福,可謂苦盡甘來。 該書除了帶出了嚴君玲的悲慘遭遇外,亦披露了中國家庭在倫理上傳統性﹝或慣性﹞的執著。嚴氏的生活水準和當時普遍的一般人家不能相比,他們過着的是相當西化的生活。雖然如此,嚴家仍奉行古舊的思維模式,當中不乏長幼有序,重男輕女的教條。在現今的社會,就算那些已移民國外多年的家庭,仍舊相當重視固定模式的教育,並沒有完全的入鄉隨俗,這些中國式的思想根深柢固,很難被外文化所取代,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使中國人遺忘屬於自己不論好或是壞的傳

Victorinox

Image
如果跟你說Victorinox,你未必會懂;但當說瑞士軍刀你肯定會知道。Victorinox正是生產著名軍刀的牌子。這個牌子的第一把軍刀生產於1891年,其後多個國家更將瑞士軍刀納入軍隊的常規裝備,就連NASA都為每個太空人配備一把多用途刀,方便工作。 瑞士軍刀的好處是耐用,用它十年八載是閒事。有人曾經不小心把刀掉到一個淨化池裏面,要知道池內全部是腐蝕性物質,四年後因淨化池要抽空,那把刀竟奇蹟地在池底出現,只是外層的塑膠丟了少許,入面的金屬部件全部運作正常。除此之外,瑞士軍刀的功能更是一絕。在官方網站裏,說到有名醫生在非洲地區因用具被偷,而要改用該牌子的軍刀進行折肢手術,效果相當理想。 某日,行經該牌子的專賣店,看見一個非常偏身的指甲鉗。曾經在網上看過別人對它的介紹,說是全世界最「體貼」的指甲鉗,原因是剪指甲的時候,那些「遺物」不會亂飛,會乖乖地收藏在鉗的底部。但要體驗這份「體貼」,花點錢是免不了。我想了五分鐘,想到剪指甲其實都是常做的事的一種,正所謂工欲善其事,不如試試吧。指甲鉗外型不俗,看上去一點也不像指甲鉗,剪的時候很順暢,完全沒有「崩甲」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指甲真的不會飛來飛去。 原來除了軍刀,指甲鉗也是Victorinox的強項。一家老店,就是有一份對產品的執著。

轉工潮

近日,身邊多位朋友都轉了工,有些更與之前做的風馬牛不相及。其中一位朋友,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了六年,毅然辭去工作,聽說當時人的老闆聽到辭工的消息有點眼眨淚光,我想那位老闆必定為自己日後沒有良將而感到不安。 轉換工作,從來都有原因。通常都是原本的工作很悶或是新的工作很吸引所導致。筆者從畢業之今只做過兩份工,第一份僅做了1個月,第二份一做便做了五年至今。現在的工作,其實有點雞肋,食之無味是因為這幾年都沒有加薪,升職更加是不會發生的事;棄之可惜是因為這個工種很難得,而且真的有點學以至用,加上身邊的一幫同事有部分已成好友,這份工實在很難取捨。 廣東人有句話「魚唔過塘唔肥」,在競爭激烈的職場裏,多一份工作經驗就是成功的要素。「愈轉愈好」成為職場的格言,我這條「瘦魚」還在同一個魚缸裏游來游去,究竟應何去何從?願老天爺給我一點啟示。

十年

近日的熱門話題都與「十年」這個題目有關,我們活在一個大時代裏,幾乎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在我們這班「前殖民人」生活上的轉變。說實的,這十年所發生的事都比以往來得更直接。可能是年紀漸長的關係,對身邊的事物總會多了幾分緊張,加上現在自己人當家作主,知多一點的意欲也就更大了。 有人抱怨十年前經濟環境比今天好,機遇處處、遍地黃金,現在的生活質素反而比不上重前。我倒覺得香港社會進步了不少,八達通、新機場、眾多新鐵路等等不是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素嗎?社會在進步,生活在社會裏的人也要進步,我相信每個時代都充滿機會,問題是機會本身需要發掘,守株待兔永遠不會成就大業。十年如一還是十年人事,看君如何取捨。 說回自己的這個十年,學成歸來有幸可以從事一份有興趣的職業已經相當不錯,十年最大的得著就是學懂了關心身邊的每一位,ALOHA精神是我這些年來的最大收穫。回望過去,放眼未來,下一個十年,將會更好更好。

四眼仔

Image
原來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四眼仔」。由於天生少淚水(但不等於我不會哭),故不能戴隱形眼鏡;又怕激光誤傷了眼,因此只有不斷購買眼鏡以緊貼潮流。照片內是我以往所使用過的眼鏡,現在眼鏡的設計已經愈趨輕巧,輕得連自己也不覺已戴上。不知若干年後這些「古物」會否身價倍增?

鵝肝

原來美味可口的鵝肝是這樣製造的。 先把鵝關進一個比牠個子大小許的籠裏,只讓鵝的脖子伸出來。然後每天把食物以喉管插進鵝的身體直接送入,食物的分量是正常的幾倍,目的是要在最短時間把鵝弄肥。由於缺乏運動,鵝在10多天後會肥得連站也站不住,所有脂肪都積聚在罕內。據說把鵝肝放到鍋內一煎完全不用油,因為整個肝都成了脂肪肝。這令我聯想起現在的香港。我們好像被關在籠裏的鵝,每天吃着食物,總有一天我們的主人會把我們吃掉,在我們最肥的時候。

Superhero

Image
在眾多的美式超級英雄(American Superheroes)中,主要分為兩大類,就是具有超能力和沒有超能力。前者包括超人、蜘蛛俠、綠燈俠(Green Lantern);後者則有蝙蝠俠、Ironman、夜魔俠等等。沒有異能的英雄當常都靠自己的刻苦訓練,盡量把自身的潛能推至極限,同時用上大量金錢研發裝備,此類人物的家境通常非富則貴。不要以為天賦異能就是好事,那些擁有超能力的人物永遠要以兩個身份掩飾。而那個表面的身份與英雄的真正內心往往相反。這類英雄身邊的人很多時都會遭到不測,就好像超人的雙親因所居住的星球快要被毀才把手掌般大的孩子送往地球,造就出日後的超人。 要理解美式英雄的心態,先要認識美國人。英雄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於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因此只能在一個超現實的世界裏滿足自己。美式英雄絕大部分都是獨斷獨行(近年才興起什麼crossover),反觀日本所盛產的戰隊或機械人,都是以一個群體的形象出台,這點正好印證出美國人高傲獨斷獨行的性質。 近日筆者對一名叫幽靈騎士(Ghost Rider)的角色甚有興趣,他亦正亦邪,光是外表已經令人反感。他的行徑亦主張以暴易暴,與Punisher同出一轍。他能夠遊走於靈界,把所有遊魂野鬼通通捉拿,與我們的鍾馗一樣。不同的是,他日間以一個特技電單車手出現。踏上不人不鬼的路,為的是要延續至親的生命,我就是被這個悲哀的背景吸引。

預感

Image
看了Sandra Bullock 的《死亡預感》,故事構思原意甚好,可惜導演眼高手底,把一個個精密的佈局弄得奇奇怪怪。故事詳細內容筆者不在此贅,想與大家分享的反而是對未發生事情的那種預感。 有沒有試過一覺醒來,身邊發生的事或遇上的人有點似曾相識?那份說不出的熟悉感,很奇妙,卻會令人有點害怕。人家說女人的「第六感」很靈,其實只不過是經驗累積的看人本領罷了,與預感是兩回事。預見將要發生的事在你身上再發生一次,那種奇幻,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就好像有一個你很久沒見的朋友,你總會在某些時候想到他但因忙而未有約見。就在你慨嘆的同時,那人輕輕拍你一下,預感就是如此突如奇來。

無題

兒時的我經常與父親朋友的幾個兒子一同玩耍。如今,我們都長大成人,有的仍在進修,大部分都正在工作。在眾多孩子當中,我是唯一從事與父親相關的工作。老父雖然為此引以為傲,說幾個大學同學當中就只有他的兒子與自己志趣相投;可惜的是,我的工作不但沒有為我帶來可觀的收入,目前還有點停滯不前。靠父母照顧令我這快要到三十的「中男」,有點慚愧。 以我現在的年紀,要看透人生說易行難。我總認為生命可貴,運用得宜才是上上之策。那幾十年的光景,令自己快樂是最重要。

最近總是諸事不順,工作時遇上一些麻煩人,把心情都拖垮。得悉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工作崗位,心裏很是害怕。加上上學期剛出了成績,結果又是強差人意,唉,這個六月為什麼都不順,天氣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悶熱。好日子快些來臨吧!

博物公司

香港政府宣佈3年內把全港屬康文署的博物館變做公司,目的是要令博物館可以接受更多不同類型的捐獻,實行令博物館自給自足。公司化的理由是,政府早就希望把這「包袱」除掉,每年花幾千萬的一盤賠本生意,當然要盡快棄之。 但綜觀世界各個博物館,幾乎沒有幾個能夠賺錢。就連法國的羅浮宮,都是靠人家設立的龐大營運基金才得以生存。香港政府最錯的地方就是把文化當作一盤生意,文化是一個大城市發展的標誌。一味只顧賣地起樓,文化質素永遠只會陪迴在底層次的階段。一個有文化的城市,人們會不自覺的走進博物館,對從事藝術的人報以尊敬的眼神,不是一味叫兒子:「讀書千其唔好讀文科,你想乞食咩。」 誠然,公司化對博物館都有不同程度好處。首先,新的展覽元素會加入,不會受以往「展板+展品」千篇一律的展覽模式所影響。其次是展覽內容可以更加貼近民眾,要令入場人次增加,最好的方法是要在社會上製造話題。當大部份人都在談論該展覽時,已經成功了一半。香港的博物館首要做的便是建立民眾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市民不願到博物館很大原因是他們覺得博物館是一個枯燥乏味的舊地方。要改變他們的思維,先要用一些較為容易明白的題材去吸引他們。 文化,從來都是一個花錢的項目。但作為一個人,物質上的滿足是不夠的。認清自己的文化、歷史背景,令自己在心靈上富足,才算是一個現代人。

放逐

馬家輝在網誌內說:「剛離家的孩子,誰沒哭過?」這句話,勾起我十年前離開香港,遠赴太平洋求學的心情。 在火魯奴奴機場送別父母的一刻,我強忍著眼淚,用最燦爛笑容向他們揮手道別。他們的背影愈縮愈小,我的心愈是苦澀。一個從未與父母分開的少年,頓時要一個人生活,那份恐懼是前所未有,那份成長卻是倍增。雖然科技發達,長途電話電郵視像會議都看似可以解決問題,但實實在在的分開,總教人悲傷。在回宿舍的途中,一個人在公車上哭了。我清楚記得,那天我獨個兒到快餐店,殘餘的淚水與味精結合,我終於明白到什麼是「食不下咽」。隨後,又獨自在碩大的商場內購買日用品,學懂照顧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買合用的東西。 轉瞬間,四年的留學生涯已過,但那一天,我仍歷歷在目。

金句

近日聽了一些發人深醒的金句,當中包括: 「一日未死,一日都仲有機會」 「錶總會有日停下,人總會有一日走」 「有時食到雞糊咪幾好,唔使下下食十三么」 這些都是從公仔箱學回來的。

從《我認識的鬼子兵》看中日戰爭

一、引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事後誣稱此乃中國政府的挑釁行為,並以此作口實,派兵入侵瀋陽。翌年,日本以中國工人毆打日本僧人為理由,要求上海市政府道歉並作出賠償,雖然上海市政府表示接受,但日軍仍強攻吳淞和閘北,是為「一‧二八事變」。1937年,日軍在中國北方進行多次軍事演集。同年7月7 日,日軍在宛平城外演習時聲稱失蹤士兵一名,並要求派人入城搜查卻遭中國拒絕。雙方交涉的同時,日軍發出第一槍,蘆溝橋頓為戰場,中日之戰正式展開。1945年8月初當美軍分別在廣島及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正式結束。 以上的都是筆者對中日戰事僅有的認識,要確切及深入地認識這一段歷史,除了參閱有關文獻外,一些坊間紀錄亦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我認識的鬼子兵》就是一本紀錄了戰後日本軍人對這場戰役的回憶的紀實作品。作者利用在日本留學的期間,一邊當兼職一邊找尋機會去接觸一些還活著的侵華日本兵。在工作之餘,作者有幸和這些退役軍人攀談,在交談的過程中,作者毫不客氣地把這些日本兵戰時在中國的親身經歷一一詳細紀錄下來。紀錄的內容包括他們對中日戰爭、中國軍隊、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問題的看法和理解。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透過「侵略者」的角度去分析這段歷史,這些「非正式訪問」都成為了本書的主要材料。書中亦加插了一些由日本老兵提供的珍貴照片,比起我們經常在其他書籍裏所看到的檔案照片震撼得多。有力傳神的文字加上駭人真實的圖片令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大提高。 二、軍國主義興起的多重因素 在分析日軍的整體思想前,我們必先要了解日本的軍國主義的構成。軍國主義就是驅使日本展開侵略的主要思想來源。日本政府在二次大戰期間主要都是由軍人或支持軍人的政黨執政。軍國主義的興起可以從日本當時的經濟、地理環境及民族性格中看出一些端倪。似我看來,軍國主義的形成大致可分為外圍及內在因素。 軍國主義其實在某程度上與帝國主義中是相同的,其目的就是要擴大本身的領土。為了要鞏固國家的實力和經濟來源,許多歐美國家早在16世紀經已在海外「開拓」了不同的殖民地,日本政府亦漸漸效發此政治方針,實行對外擴張。物資和原料對於一個島國來說,素來都是十分重要。在明治維新的後期,日本已擺脫了單靠農業為唯一的經濟來源,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漸趨發達,不論在技術上和生產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正因為要配合工業的龐大需求

連月來的戶外工作,已令我達至心力交瘁。提不起幹勁,望着那藍天,人就是呆呆的。

也談情色

近日,傳媒對《中大學生報》其中一部份十分關注。原因是該部分對性方面的描述過於露骨。性對於傳統中國的禮教來說是一片禁地。不過拒絕談性也不是一個方法,在適當的場合談性說愛是人之常情。當然道德與淫穢只是一線之差,就像女星拍三級片般,有藝術也有賣肉。 對於香港大部份成年/未成年的人來說,AV這名字可謂耳熟能詳。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我們有舞廳、北姑,當然還有AV。AV不僅代表日本的成人文化,一眾男士更認為那是上佳的心靈雞湯;夜蘭人靜時,屏幕上的女優把閣下帶到了無人煙的人間仙境。AV的詭異之處在於它能把男士的慾望影像及形象化,購買此類片的人不一定是獨身漢,也有結了婚及蜜運中的男子。只要是對性略有暇想的男士,AV就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野外露出」、「痴漢」、「制服」等,在AV的世界中屢見不鮮。最要命的還是那比香港小姐漂亮十倍的女優,竟然願意把身體任何一部分作為表演的工具。 AV片的出現雖談不上偉大,但無數夜夜難眠又潔身自愛的男士就因而獲益不少。再者,AV片孰多孰少也會打擊風化案。沒有AV也不是好事,只會令平凡的性生活更加平凡,你的伴侶不肯配合你高難度的招數,是因為她們不需吸引觀眾。 人類的誕生與性是不可分割,AV只是把人對性的需要往視像去。衛道之士對AV文化嗤之以鼻,認為道德與性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關係。實際上AV是一種工具,對生意人來說它是生財工具;對男士來說它是洩慾工具;對女優來說則是揾食工具。AV亦代表了色情文化在社會上扮演了一種「尿壺」的角色。雖然有人會嫌棄它,但它還是有存在的意義。 對性的忌諱是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傳統,AV片的充斥,正正為男士舒發壓抑之下的慾望。有人說日本是一個虛偽的民族,但至少這個民族沒有在性方面作掩飾。

Déjà vu

Image
Déjà vu是法文,原意是旨「似曾相識」之感。電影「時凶感應」就是以一部可以窺探四天前發生事故的時光機器作為藍本,講述一位黑人幹探如何扭轉乾坤,化險為夷。 電影結局當然是大團圓收場,但Déjà vu給我的啟示是那份似曾相識的體會。閣下有沒有試過夢見一些人和事巧合在現實世界出現?那種不言而喻的巧合,給你帶來的是興奮、還是恐懼?夢境的超現實(surreal)與現實的磨合,是否意味着一些不為人知的潛意識(subconscious)將要爆發?那份沿自自身的內爆,正正是後現代主義埋下的伏線。

硫磺島的啟示

一場戰爭,改寫了兩幫人的命運。Flags of our fathers (戰火旗蹟) 及 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島戰書)分別從美日角度闡述硫磺島之戰。前者是以一幀「樹立國旗」的照片為骨幹,帶出三位「升旗英雄」背後的逸事。後者則是一班為日本天皇效忠的將士,為一場毫無勝算的戰役盡最後努力。兩片被譽為2006年最佳電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鮮有電影同時從不同角度反映同一樁歷史事件。誰對誰錯根本難以劃分,只待觀眾心神領會。 Flags of our fathers內的三位主角都是悲劇人物,所謂英雄,都是傳媒和政府機關加以堆砌的效果,表面上是要振奮國民,說穿了就是為戰爭籌募經費,為買子彈而作秀。Letters from Iwo Jima則以幾位軍人作出發點,有人會選擇「愚忠」、有人會選擇面對現實;兩者最終在生存及尊嚴作出選擇。軍階愈高的人對尊嚴愈重視,反之一般士兵都為生存作最後奮鬥,寧願向敵方投降作階下囚,兼背負賣國的臭名。 戰爭,先是為了重新分配資源而作出的不理性行為,後來慢慢演變成一種滿足人類無窮欲望的野蠻行為。那些振振有詞出兵攻打別國的政客總統,是殺人犯,扼殺人類和平共存理念的罪魁禍首。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自相殘殺是為了什麼?

快樂

週日,往同事位於南丫島的家中燒烤。一行二十人浩浩蕩蕩到離島,燒燒牛扒羊扒,喝喝紅酒啤酒,放低平日繁忙工作風花說月一番。心靈上的快樂,往往不用金錢堆砌,再好的佳餚美食、再貴的紅酒,都比不上一頓互相交流、充滿歡樂的簡單晚飯。現代的都市人,物質生活都比以前提高不知多少倍,但心靈上的滿足似乎不見得比以前好。要找尋快樂,五花八門的物質固然是選擇;但精神上的填補更加有效。快樂,可以是很簡單的一件事。

逛書店

Image
書店像是都市裏的避難所,那些舊式裝修始終和這城市有點格格不入。但當每次走進這個地方,什麼人聲車聲吵鬧聲都會一掃而空。那些最暢銷的某某名人語錄愛情小說永遠放在當眼位置,反而一些有質素內涵的書,像是犯了法般被放進一格格擠迫的書櫃內。那些名不經傳的書像在告訴你:「你是一個愛書識貨之人,快點把我帶走。」 逛書店最好的地方是免費,你喜歡待多久就多久。有時候約了人但時間未夠,書店就是最好的地方。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要辦一間書店就好像一場賭博。新舊書店的分別在於其格局,新式書店講的是行銷,總之時下最多人看的就放在最前;舊書店永遠有一套自己的風格,按店主的喜好自由搭配。大型與小型書店的分別在於價錢與顧客關係。小型書店除了價錢便宜外,與客人溝通都比大型書店要多。兩類書店各有特色,不同客戶有不同需要。但我們的都市連一個碼頭都容不下,書店會否一間一間的倒下去?

中環清明上河圖

踏上中環至半山的行人扶手電梯,仿如走進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當你目睹為遊客而設的中國式商店,你可以感受到Edward Said 所說的Orientalism。途經「蘇豪」,你會發覺洋人數目比本地人還要多,因為這是居港洋人的其中一個堡壘。 他們手持紅酒,口呷香煙,完全沉醉在於五光十色的洒吧當中。在人群中央,有一些以hip hop打扮的中國人,嚼着香口膠,“what’s up”身邊的朋友,他們似乎都有著re-cultural shock的特徵,放洋留學令他們迷失應有的文化身份,在這裏他們找到了自己。 另外一些懷有濃烈美國口音,但外貎很中國的混血兒或「二代」,他們的文化身份更加撲朔迷離。外國人統稱他們Asian American (可以是Canadian、Australian)、他們自稱為American Born Chinese (ABC/CBC)、我們叫他們做mix。他們當中有些以不懂中文為傲,有時以半咸半淡的廣東話説:「我識聽唔識講」,意思就是叫你別要在我背後講壞話。這類人在這個社區找回了自己,同時自覺高人一等。 最可憐的還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句說話內夾雜了中英文,但要他們以整句英文說出來文法上又未必正確。似乎我們還停留在「多說幾個英文字會高人一等」及「討好外國人」的愚昧階段。 扶手電梯的盡頭展示社會的另一面。半山與上層扯上關係,居住在這裏的人都非富則貴,這裏是他們彰顯成就、享受成果的地方;半山是他們確認身份的手段,扶手電梯是他們通往真實社會的路。扶手電梯的上落部分構成一個有趣畫面,上山客與下山人察肩而過,形成強烈對比,幸好我只是一個過客。

新玩物

Image
某日行經玩具店看見最新推出Keroro食玩,二話不說就把它帶回家。這套食玩特別之處在於每個小部都可獨立變形,更可合體成為巨型Keroro。喜歡Keroro的朋友一定不可錯過。

天堂的微笑

感激大家的安慰,外婆是個樂天知命的人,相信必是含笑而終。 生老病死是一個人必經的階段,人生最微妙的地方就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百萬富翁與一貧如洗到最後都是君體相同。人愈大,身邊的人會愈來愈少,但彼此的關係加深了。 還是那一句,珍惜眼前人,因為那一面可能是最後的。

上善如水

Image
喜歡喝日本清酒,一小口呷下去的感覺充滿淡淡的米香。日本清酒對比其他酒較易入口,沒有刺喉的感覺。與別的酒不同,清酒愈新鮮愈好,最多只能放一年,放久了味道會變壞。還有一樣較特別的是日本酒用來佐以日式燒肉簡直是絕配,濃濃炙口的和式燒肉被酒香沖涮,那種口感是別的飲料比不上。啤酒的味太濃,紅酒只適宜配紅肉,只有清酒才能把燒肉的香味完散發出來。當然用清酒來送刺身也不錯,因為除了口感之外,實際上酒精可以把刺身上的細菌消除,光是靠青芥是不夠的。 買了一瓶「上善如水」,價錢不貴,約80元。口感比「菊正宗」稍遜但還是值得一試。

旺角的移動城堡

旺角的朗豪坊,就有如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樣,屹立在一個不屬於它的地方內。走進這個咖啡色的龐然大物裏,你會發現同樣的商舖出現在觀塘的apm、九龍塘的又一城、金鐘的太古廣場等等等等。原來香港大部分商場都有如「倒模」一樣,原出一轍。沒有個性之餘仿佛像一座座懂得移動的城堡在不同社區上浮現。這個詭異的現象,都是拜以「全球化」作為包裝的霸權主義所賜。 進入這些一式一樣的大型購物商場,一定會有美式快餐連鎖店、咖啡店、超市等;名牌服裝店的牌子也離不開英、美、法、日等地。全球化其實是由本土化(localization)所衍生出來的異物,例如美國的「肯德基家鄉雞」本來就來自肯德基省,因為雞炸得好而發揚光大。又例如「路易威登」,原本只是法國小鎮內的一家小型皮革廠,因為其出色的手工及耐用非常,而推祟至世界品牌的行例。就連近日經常抄作的迪士尼,最初也只不過是一隻黑白老鼠,漸漸成為家傳戶曉的卡通人物,最終成為美國,甚至全世界的「夢」。 全球化似乎都是由強國一手包辦,顯示出一個大國應有的視野,這個視野不只是金錢上,同時包含了文化、品味及民族個性。為什麼在外國不會看見「鏞記」、「紅A」等品牌?當然不是我們貨品的品質不夠好,只是我們沒有「向外輸出」的習慣而已。政府對私人企業的支持亦非常重要,當我們看見一家家富有本地特色的商舖因租金的無理提升或前殖民政策而紛紛結業,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連一家餅店也保不住?」不是力有不棣,只是我們對外國品牌迷思的程度已經掩蓋了本土文化。「來路貨梗係好過土炮野啦!」,我們的思考仍停留在愚昧階段。

雙喜臨門

昨日打開報紙,驚見自己所寫的「垃圾」榮登《明報》世紀版,對於一個會考中文科不及格的我是始料不及的。那篇文章是我於工地用三十分鐘寫成,句子結構鬆散不在話下,內容更不什了了,當時只是抱着一份玩玩的心態。對於我來說,能夠有篇文章在報上刊登算是對家人有了交待,至少證明他們供書教學的金錢沒有白花。 第二件值得高興的是好友快要結婚,他竟邀請我作他的「兄弟」。要一個沒有經驗和時常犯錯的人作為兄弟是一件冒險的事,但我承諾必會盡力,令新郎新娘有個難忘愉快的婚宴。

沒有退路的日子

電影《戰狼300》,是一個憶述300位斯巴特勇士如何以一敵千的故事。為了一份尊嚴、為了保護國家,那300位視死如歸的戰士不悉與愛人兒子道別,無非要帶出斯巴特人那種不屈的精神。故事雖簡單,但就道出了人性。明知死路一條,還有人會以身犯險嗎?正如中國人所說的「死有重於鴻毛,輕於泰山」,為了一份信念戰鬥到底,We are Spartans!

展覽

昨日看了一個位於深水埗的民間展覽,內容為「活在西九」。這個展覽是要帶出活在板間房居民的情況,但我總覺得這種獵奇式的展覽只帶出窮人的真實面,就有如參觀菲律賓的垃圾山一樣,人家已經這樣慘了,還需要大伙兒「了解」嗎?窮是事實,但有誰會願意待在一個不足50呎的地方幾十年?展覽的目的是什麼? 真的攪不懂。

政治笑話

有一天,小孩問父親什麼是政治,父親想了想就說:「政治這回事,就拿家作個比喻。我就是資本家,為這家帶來財富。你媽就是管治者,把所有的錢和權都收起來。菲傭 Maria是勞動人民,而你則是被統治者。」 晚上,父親趁老婆睡著的時候偷偷溜進菲傭房間,污辱了Maria。小孩碰見但不敢作聲,他向母親告狀但不果,還給了他一記耳光。翌日,小孩向父親說:「我終於明白政治是什麼回事。就是那些資本家用最硬的部分壓住勞動人民,勞動人民赤裸裸地哭訴但資本家仍然用力壓着。統治者呢?只懂睡,被統治者說出真相只會被打。」

喜宴

同事結婚擺酒,這已經是第三回到同事的婚宴。公司的單身一族買小見小,上年到今年合共有五位同事結婚。由小孩陪父母前往親戚的喜宴,至現在獨個兒參與友人或同事的婚宴,感覺截然不同。一場又一場的喜宴,像是提醒自己是時候成家立室,但想到事業一無所成,要成一個家又談可容易。還是先乖乖地做好工作才說吧。

門徒

吸毒的人為什麼要肆毒,明知死路一條卻要犯險,答案是沿自一份空虛寂寞的心。電影以臥底探員吳彥祖為中心,分別闡述他與毒品折家、道友、警察還有道友家人之間的關係。《門徒》以寫實方式,道出各人對毒品之間的角力。販毒者通常都不會肆毒,而吸毒者可以為一口毒品做盡傷天害理之事。電影對這兩類人的描寫都是實在的,所謂的「有求便有供」完成印證了最基本的經濟理論。反而要掌握臥底探員那份無奈的深層感受成為了此片的賣點之一,一個當了七年的「假毒販」的內心爭扎不是常人可以理解。 最令筆者吸引的是那一幕幕使用針筒情景,原來當一個人吸毒久了,要找一條血管「上電」是十分困難。電影女角最終把針筒直接插入頸大動脈,令人看得心寒,但卻正正道出吸毒者為一剎快感,死亡也不是什麼一回事,反正本身已經是一具行屍走肉的驅殼。 《門徒》要帶出的不只是吸毒的可怕,還有明知故犯的那份愚勇。

我要做好呢個窿

Image
執筆之時,正是煲呔對袋巾的大日子。我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番薯,山頂工程未完成之際便到「三更」的拍攝場地進行另一樁考古調查。那個了無人煙的地方,日間走起來都令人不寒而慄。不過小弟今日首次使用電炮,感覺延有趣,但不消十分鐘,整個人都「彈彈下」,體會到原來掘地工人真的很辛苦。煲呔要做好呢份工,我都要做好呢個窿。

沉思

Image
數日的假期,加深了對自己了解。體諒源於了解,前瞻來自深思。

背影

我有個習慣,就是每天與父親一同吃早餐。那短暫的「早餐時光」,所談的都離不開工作、政治或做人道理。就是那短短的半個小時,令我對老父加深了解。面對人生的難題,老父的一語道破成為金石良言。 老父即使工作有多累,都會把最好我東西留給我和母親。對於老父工作繁重,做兒子的不僅幫不了忙,有時更令老人家擔心,真的自愧不如。 我的感覺,有點像朱自清先生內的《背影》。

名牌

歐洲品牌H&M舖天蓋地的宣傳,令人深感名牌的威力。自問是個虛榮心極重的人,買名牌不僅是滿足自己愛炫耀心態,那些名牌的品質確實比較耐用,花些錢似乎是值得。香港女孩縱使不使每個手挽LV、Gucci,中價的Burberry、agnes b肯定小不了。男孩呢?Polo、Armani等等都是常見的,我想大部份男孩都有一雙Nike吧。購買名牌的心理,除了「與別不同」的心態,「人有我有」也是原因之一。幾十元與幾萬元的手袋分別在於那小小的標籤,當然不可抹殺設計上的分野。 筆者最感興趣是為什麼高檔時裝品牌通常由歐洲壟斷,難道中國人在服裝設計就是比不上西方?當今絕大部份的名牌都是中國製造,但我們就是打造不了一個人所共知的中國品牌。如果可以把製造贗品的精力放進品牌設計上,一定大有作為。或許是時候拋開崇洋媚外的心理包袱,外國的月亮其實也不是很圓。

漂泊

走進寒風凜冽的山頂公園, 沉悶的工作佔據了我。 走入靜謐詭祕的大學課堂, 模糊的面孔佔據了我。 走在了無人煙的夜色中環, 疲憊的身軀佔據了我。 走到溫暖熟悉的小小床舖, 你與我一起躺臥。

打邊爐

喜歡打邊爐,因為三五知己可以不按規則的邊吃邊談。遲來的也可加入大吃大喝,所謂的餐桌禮儀完全不用理會。打邊爐,文雅一點可以叫做火鍋,俗一點可叫「拾下拾下」。喜歡打邊爐的人都是不拘小節的性情中人,把大片大片的肥牛倒入火辣辣的上湯之中,然後將那剛撈起的沸騰直接放入口中,那是最原始的食法,也是天下間最美味的佳餚。 打邊爐除了湯底要濃淡適中,食材夠新鮮,飲料是不能少,啤酒就是上佳的選擇。打邊爐所喝的啤酒一定不可以帶苦澀味,清淡的酒味可以把剛送進口內的食物降溫,而不會影響食物原有的味道,那冰凍和火燙的口感,令你明白ice-fire的真正意思。 打邊爐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進餐時永遠都是熱熱鬧鬧,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群體精神。比起那一份份半生不熟的牛排,個人主義在中式火鍋中是沒有的。把魚蛋挾給關心的人,就是中國式的關懷。有人認為打邊爐很不衛生,多人同時在鍋內「洗筷子」,豈不會把病菌交叉傳播?我倒沒有聽過打邊爐會令人死掉,至多都是吃了不夠熟的食物肚子受罪一時。 打邊爐永遠是約會的最好選擇。

101

不經不覺在這裏已經上載了100篇所謂「文章」,自問文筆甚差,能夠把作品與大家分亨恐怕只有透過這個博客才能做到。101這個數字令我聯想起日劇「101次求婚」的主題曲Say Yes。我期望在往後的日子裏能夠上載一千、甚至一萬篇,只要您們不要Say No。

陽光小小姐

Image
奧妮一家六口似乎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是一個策略推銷員、爺爺剛退了休、哥哥為了要考入飛行學校而發誓不說話、大學教授舅父剛大病初癒在奧妮家休養,媽媽則是一位在職主婦照顧家中大小事務。某日,奧妮獲通知入選加州「陽光小姐」選拔大賽,一行六人乘坐黃色Volkswagen出征。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一些難題,爸爸的所謂策略推銷原來乏人問津、爺爺因在老人院吸食白粉而被趕出來與家人同住、舅父因為一個自己心儀的男孩愛上別的教授而自殺不遂,他們都帶著不同的心情on the road,希望一完小女孩的夢。 不幸的事接二連三發生,那架黃色小巴因為破舊不堪中途走不動、爸爸知道所付出的創業基金原來早已泡湯、哥哥得悉自己原來有色盲、舅父在路上碰上愛人與情敵、最可憐的是爺爺在路途上因病逝世…正所謂世事無常,他們都想放棄這次無謂的旅程。 但最後因為各人都不忿中途放棄,為女孩多個月來的訓練而拼上了。千山萬水來到表演場地,發現其他參賽者都比奧妮出色,各人都不想小女孩成為笑柄而希望她退出。女孩媽媽認為輸贏不是問題,只要盡了力便成。 最終小女孩當然沒當上冠軍,但卻贏得家人的團結與和諧。原來看開了,所謂得失都不是怎麼一回事。家人永遠扶持是這套影片的大道理,誠意推薦這套沒有陣容、沒有特技、只有溫馨的電影給您。

豬年記趣

今年年初一,與家人一同看了一齣叫「莎樂的神奇網綱」的電影。選這套片的原因是因為只有這齣片有票,其他的都已全滿。雖然我們一行六人有五個在電影播放中途昏睡(其中更有人打鼻鼾),但這套片絕對是適合一家大小的溫情洋溢的賀歲片。記得對上一次與親戚看賀歲電影是十多年前的「審死官」,一家人齊齊整整看電影是新年的最佳禮物。在此恭祝大家豬年事事順利、心想事成、最重要是發財發財。

相機

Image
喜歡攝影的人,都愛使用傳統的菲林相機。在什麼也數碼的年代,攝影已經不再是什麼奢侈玩意。就是因為拍照變得如此容意,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拍個夠,拍到滿意為止。但我還是喜愛使用菲林相機,而且不是全自動那種,是要自己把菲林上卷的那一種。上菲林雖然不需要什麼技術,但那久違了的黑色小圓桶,散發出一種藝術的氣味,相機內的小窗口比那即時看到的屏幕來得更專業。菲林相機最好玩的就是不到沖灑的一刻,永遠不知道自己拍出來的東西是舍。相紙的質感比那螢光幕來得更真實,再摸摸那光滑的表面,彷彿與相中的人和物有了實實在在的接觸。聽說再過幾年就不會再出菲林,屆時可能要到博物館才可看見菲林相機。 感激一個了解我的人送我這份有意思的禮物。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Image
香港如果再係咁多人,會唔會沉?

沒文化的公僕

真的不吐不快,話說小弟在山頂工作其間,一群駐守山頂警署的公僕前來看個究竟。當發現我們進行考古工作時,一名阿sir不屑地說:「百零年都叫古蹟,真係多x餘。」我心想,殖民時代至今都沒有二百年歷史,難道過百年的建築遺址都不算作歷史嗎?那位阿sir的無知令我再一次為港人悲哀,和我一起工作的地盤阿嬸,看見我們發現破碎了的地磚都嘖嘖稱奇,眼睛充滿好奇。不懂得歷史不要緊,最起碼不要鄙視它。 我勤那位阿sir不如到警隊博物館看看。

文化的控訴

近日燙手可熱的文物保育問題,因為一樁清拆天星碼頭而攪得滿城風雨。香港是一個「貪新忘舊」的都市,一部手機不過一年就要換掉、住宅幾年就要裝修一次,在這樣的一個生活環境下,試問對本土歷史真正有興趣的又有多少人?那些尊貴的議員,口口聲聲說要留住回億,拆掉天星碼頭就等如毀了香港歷史,但你們有多少個曾走進過博物館看看?人云亦云,我想留住選票才是你們真正的目的吧。 一手摧毀文物其實還有政府高層與地產商,從歷史科被納入通識科、選讀商科的本科生永遠比文科多數以十倍、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待遇欠佳,到地產項目瘋狂發展、把有特色的建築靜悄悄地拆掉等,這一切一切都在社會上構成一種「錢銀大過天」的意識形態。當我們仍停留著「讀歷史/考古/人類學/人文學科有咩用搵唔到食」的功利心態,試問又怎可以有效地保存我們的文化?龍應台教授在《香港往哪裡去?》一文指出殖民政府漠視本土歷史還可以理解,但特區政府一味只顧大興土木,締造繁榮經濟之間,文化價值就相對被降低。那些掌權的人是時候做點事來。 可幸的是,香港新一代雖然是「後知後覺」,總好過不知不覺。上一代人被繁榮經濟矇了眼,我們這一代理應盡點力,錢固然愈多愈好,但文物保育這東西要集各方力量。我們的歷史,就是由我們建造出來。

黑白配

Image
換了部白色手機,自己卻黑了,幾日的考古工作,有點吃不消。「我會做好呢份工」成為了我自嘲的對白。

露腰褲

讀畢馬家輝先生的「低腰褲」,同意「紮肉橫行」無論視覺或心理上皆構成不安。街上穿低腰褲的女子,多半是水桶腰、甲組腳,鮮有令人回眸或驚鴻一瞥。穿低腰褲的難度,在於露與不露之間,那片白哲,成為一眾男人的暇想。 東方人身才偏矮,再加上那長靴,實在有點自暴其短。最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硬要把褲管「插」進靴內?小腿不會很辛苦嗎?我還是覺得一襲旗袍才能把東方人的身材恰如其分的展現出來。全身由頸到腳都被布所包着,只有一個若隱若現的叉,開開合合之間散發出一種誘人的魅力。那一大片從低腰褲走出來的「腩肉」或「坑腩」,委實令人吃不消。

兩本書

一口氣讀畢季羨林教授的《留德十年》與《病榻日記》,這兩本書分別敘述季老先生出國前後及晚年等逸事。一個經歷過晚清、民國政府、共產黨、二次大戰、國共內戰及文化大革命的一位學者,他所遇見過的人和事實在是扣人心弦。他見證了二十世紀動盪不穩的中國,那份憂國憂民的情操,透過他的作品可以略知一二。 那個年代,可以出國留學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富家子弟,家裏有點兒錢或是當大官的;第二種就是靠自己實力,考取獎學金的莘莘學子。《留德十年》講述了他往德國留學的甜酸苦辣。當年二十出頭的季先生為了一圓出國的夢,幾經辛苦考取了獎學金,放下妻兒隻身跑到幾千里外的異邦留學去。原本只想待兩年,因為政局的不穩,一留就是十年。在這十年他不僅得了博士學位,還把當時只有少數外國學者研究的「吐火羅語」學通,更撰寫了幾篇國際性的論文。他坦白承認當時的確有點「飄飄然」,但一想到國家需要人才;回國,成了他的目標。留學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風順,當中鍛鍊外語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季先生就利用「包租夫婦」加強自己的聽講能力。其後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季先生與大部分德國人一樣,都是餓著肚皮、在轟炸機盤旋下過日子;可幸的是他沒有像猶太人般被納粹拆磨,最後輾轉回到中國。回國的日子也有不如意的時候,在文革時他被派到管理學生宿舍,處理一些與他本行無關的工作。但他沒有放棄,反而找緊時間翻譯及修訂一些舊作,及後更發表了多本至今仍影響學術界的著作。 《病榻日記》則寫於季老在301醫院養病之時,年過九十的他顯然對生命已經看透。最令筆者佩服的是他無時無刻仍想點法子提高國民質素,作為一個國際級的大學者,他既沒有架子,還十分謙虛向身邊的人討教,他真真正正是一位學問與學養兼備的大學問家。他說過「人吃飯是為了生存,生存並不是為了吃飯」,不僅是中國人的光榮,更成為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筆者誠意推介這兩本書。

未忘人

在國金大廈內,與一雙雙眼睛作了接觸。那些接觸,都是沒有笑容、沒有感情、充滿了怪異的溝通。我們很忙,忙得連人也看不見,那些曾經認識的面孔、一起對酒當歌的人,如今往那裡跑?「忙」,永遠是藉口排行榜的冠軍。營營役役的生活,重重覆覆的工作,永遠是城市人要經歷的進路。 下一秒,你還會記起相識過的人嗎?

揭後語

揭後語是一種有趣的表達方法,沒有隱喻那份含蓄,又沒有比喻那樣高深,是一種比較平易近人的語言結構。常見揭後語如「和尚打傘 ─ 無法(髮)無天」、「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等都十分有意思。 不過,當揭後語來到香港之後被香港人玩轉,加了點成人成份,通俗得來又好笑。之前一早知道「法國大餐」=「多舊(九)魚」、「荷蘭人賣橙」=「好(能)慘」。近來又多學了一個「三級」揭後語,就是「荷蘭銀行支票」Holland Bank Cheque = 好x笨七。 最不文的是有一次與老闆工作後,他對我說:「呢鑊野真係 “阿婆跑步",我地一定唔做。」我問他“阿婆跑步”是啥意思,他答:「咪即係 “老西都走”囉傻仔。」

鍾同

Image
久違了的中學同學,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出現。記得當年我是坐他旁邊的,起初以為需要貼身幫助這位同學,但原來他們與普通人一樣,並不需要刻意的幫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遇上數學問題(好像是sin /cos),本身是一名數學白痴的我,花了很大力氣嘗試向他講解,可惜最後他仍好像不太明白,要知道形狀對看不見的人來說是相當抽象。 又有一次,我和同學組隊參加校內的足球比賽,我問他要不要來看看,問完之後才心知不妙,豈料沒有異樣並跟我說:「好呀,我都未睇過足球」。我明白到要幫助身體有障礙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視他們為普通人,不要刻意做太多東西。及後聽見這位同學進了浸大唸社工,我想他真的花了比常人多的努力才踏進大學的門檻。 與他闊別差不多有十年,看見他有一份穩定的職業並立志為社會服務、一位內外兼備的「準賢內助」和一顆對人真誠的心,他,比我們所有人都看得更清楚。

環保

Image
閣下有沒有計過,我們一天會製造多少垃圾?香港堆填區會在十年之內飽和,這意味着我們的廢物將會無處容身,究竟我們應該怎麼辦? 把垃圾分類是一個較為妥善的做法,因為分類之後可以加強「廢物利用」,減少垃圾的數量。日本幾十年前就已經推行,不過整個分類過程都頗為繁複,港人性急的個性,未必可以有效推行此法。筆者不是環保份子,但作為人類,眼見物質豐盛的同時,周邊環境愈來愈差,生活質素的高低是否只建基於物質之上? 我們常說「人定勝天」,這句話有點恐怖,我們為何不與自然為友,「天人合一」不是更好嗎?我真的很擔心有一天會被垃圾包圍。 德國詩人說過:「大自然不會犯錯,犯錯的是人類。」是時候反思我們對環境造成何等的傷害了。

督爺的樓梯

Image
正所謂「蜀中無大將」,被委派到山頂進行考古調查。公司內的同事們戲言:「原來個考古專家係你」,小弟頓時面紅耳赤,心知自己經驗不足,上司一聲令下指派參與,實在是無可奈何。畢竟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因為發掘百年前的英式建築遺址在港還是頭一樁。但願不要有任何出錯,小弟一定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你估台慶咩﹞,各方俾面俾面。

集體回憶

Image
集體回憶 近日,民政局定下日後決定古蹟應否保留,將會加入「集體回憶」這個因素。集體回憶,英文叫做collective memory,意思是集合大家的所思所想,然後整合出一個大家都認為妥善的新方向。但回憶這回事是十分抽象的,牛頭角順嫂與中環陳小姐的回憶肯定有所不同,而且回憶也沒有高低之分,你說你的高貴,我話我夠草根,很難取悅所有人。因此,要成就集體回憶這個有點「大空」的概念,所花的人力物力極之巨大。 其實保護古蹟,太過刻意只會弄巧反拙,與其做一場「秀」,倒不如實實在在研究保留的可行性及意義。

恐懼鬥室

昨天看了一齣極具視覺震撼效果的「爛片」,名為《恐懼鬥室2》。之前的一集,筆者看過覺得其佈局頗為精妙,亦有出人意表的結局。但來到續集,導演還是用回同樣的拍攝手法,故事亦未有突破之餘,只是再加插更多更血腥的殺人場面,看多了,只覺有點膩。 不過,電影所帶出的訊息為筆者帶來一點沖擊,就是只有真正認識生命意義的人,才可擁有生命。筆者不斷的問:「生命的意義是為了什麼?」死亡所帶來的恐懼,筆者尚未滲透;但人生在世短短的幾十個年頭,究竟為了什麼而活?恰巧今天閱到杜葉鍚恩的專欄,她引用英國詩人其中的一句 “What is this life if, full of care, we have no time to stand and stare?” 來說出我們不要太過緊張眼前工作,關心身邊的人,成為做人的圭臬。

「哲」理名言

Image
由於工作關係,近日對先賢陳公哲先生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先生涉獵甚廣,當中包括: 1) 自行設計並改良相機鏡頭,在美國註冊; 2) 自學中醫,並得專業資格,其後更研製肺癆特效藥; 3) 自幼習武,與武術大師霍元甲亦師亦友,並協助籌辦精武體育會,成為廣州分會委員之一; 4) 曾為中國戰前的外交要員; 5) 到香港離島一帶進行考古發掘,自資購入帆船一只,成為首為在港作考古發掘的華人,影響深遠; 6) 出版有關書法書籍20多本,舉辦書法展覽; 7) 並自行研製「拼形活字」用以取代舊式鉛字; 8) 喜愛攝影,自資出版影集; 9) 設計國術保護用具; 以上都是筆者對先生的初步研究,相信不足的地方仍有很多,陳氐可謂「文武雙全」。他曾發表過一番話,甚有意思,現與各位分享: 讀書萬卷而無益於世者,等於不讀; 交友千人而無助於人者,等於無友; 獲資十億而無惠於眾者,等於乏資。

傷城‧雙城

還記得幾年前,某高官以「雙城記」的序作為財政報告的開場白:「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當年香港經濟低迷,社會氣氛與現在可謂天淵之別。《傷城》這電影,就是建構於一個這樣的二元對立面之上,一個城市本身沒有好與壞,去界定好與壞,只有從城市裡面生活的人如何審視生活才可定奪。 故事由二零零三年聖誕前夕展開序幕,一個不會喝酒的警察邱健邦(金城武飾),放棄了穩定的職業,不知不覺間當上一名酗酒的私家偵探,為的是要調查未婚妻(黃伊汶飾)自殺的原因。另一邊廂,疾惡如仇的劉正熙督察(梁朝偉飾),與結識多年的未婚妻周淑珍(徐靜蕾飾)共諧連理。幸福的背後,原來隱藏着一段精心策劃陰謀,淑珍只是計劃的一部分,劉真正目的是要復仇,向淑珍之父周元勝(岳華飾)及其助手文叔(尹揚明)一報當年滅門之仇。 兩個主角有兩個目的,恰巧被一宗謀殺案貫連在一起。邦在追查殺害周元勝的兇手時發現劉的可憐身世,同時更得悉未婚妻自殺的原因;滿以為成功在望的劉,在犯案後赫然發現淑珍不是周元勝的親生女兒,頓感錯愕。兩個人在處理「意料之外」採取了不同的手法,命運也截然不同。邦得知未婚妻與別人另有外情才踏上不歸路,並沒有選擇復仇,反而以德報怨,為因交通意外而變成植物人的情敵每星期抹身,最終與一個以賣酒為生的女子 ─ 細鳳(舒淇飾)走在一起。從不會喝酒到酗酒成狂,最後更因酒結緣,反諷人生成為了電影要帶出的其中一個主題。劉雖然大仇已報,內心的煎熬永遠也不會釋懷,最後他晃然大悟,為家人和愛人付出一份尊嚴與執著,了結自己的生命。這兩個人的命運,高低起伏,正正帶出:「最壞的也可以變成最好」,就有如中國人所說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看《傷城》,我們難免會以劉偉強/麥兆輝的《無間道》作比較,相比之下,同樣以警察查案為背景的《傷城》,顯示出較人性化的一面。如果《無間道》是黑與白的抗爭、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決;《傷城》就是自我抗爭的一個過程、人性善惡之間的一份對決。導演高明之處,在於「事先張揚」,不論《無間道》的劉健明還是《傷城》的劉正熙,觀眾一早已洞悉他們背後的秘密,因為秘密只有觀眾與主角才知道,因而令觀眾產生一種極大的代入感。 《傷城》另一樣特別之處,在於把正邪模糊化。事非對錯往往並不能夠準確無誤地分清楚。為了報仇而殘害另一條生命,甚至傷及無辜,是否真理所在?這是值得令我們反思的地方。 當邦問劉:「酒為什麼好喝?」,劉的答覆是:「

新年新開始

舊年對我來說是比較難過的一年,發生了很多不如意的事。幸好身邊的人總會給我鼓勵與支持;新認識的朋友都是百分百好人,舊朋友更加是佳釀;難過的日子,都因你們才過得比較快。 一年開始,你問我最想要什麼。還是老掉牙的答案:「屋企人齊齊整整,世界和平」。當然,中六合彩依然是我的夢,畢竟生活在香港已經是福份,物資豐富得無法想像,要是在別的地方,想夜半找點吃的恐怕並非易事。 「年年難過年年過」是消極的,今年我要快快樂樂,積極一點把所想的都變為現實。就算過程中遇上逆境,我知道,總會有人在身邊打氣。 舊年的我總是仇眉苦面,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我微笑着等待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