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2

父親的背影

昨晚拖着疲憊的身驅,正好下毛毛細雨。在回家路上我看見老父剛下課回家,輕拍他一下。看見他 駝背的身影,這是年紀的證明。 短短的路上,老父第一時間在公事包拿出手稿,跟我說對工作有幫助,我心內十分感慨。工作上的不如意十常八九,家人的支持成了一個重要的慰藉。面對工作,自問盡了力,然而太多因素控制不了,人生總是會有些起伏。   父親年紀老邁,仍堅持教學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重要啟迪。

西瓜波

Image
  數天前參加了母校舊生會舉辦的足球比賽,闊別數載,我 們 幸運地奪得了組別冠軍。我們所用的足球,是一個貌似西瓜的膠球。這種膠球在我讀書的年代大約十元一個,踢起來的球感與真正的皮製足球有很大分別。膠球比較輕也較難控制,猶記得我中學幾乎每天也花上 3 至 4 個小時踼這種粗 糙 的膠球,可以說是陪伴了我的整個中學年代。這種膠球由於欠缺需求,現在已經停產,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實物。 我們由少不更事的黃毛小子到了今天已為人父的中年人,足球比賽除了是聯誼久未見面的同學們,也是讓我們緬懷過去的一個活動。回憶總是美好,能夠參與其中我是十分感動。

醫療服務

近日與家人到醫院到診,深深感受到醫療服務對病人的重要性,除了治療外,關顧病人的不安情緒也相當重要。香港的醫療服務屬世界前列,就算是先進的歐美國家,醫療質素也未必及得上香港。 然而,大部分公立醫院的病人皆會抱怨公院的質素,例如輪候時間長,某些藥物要付費等。當到過私院後,這種對比來得更加強烈。香港公院之所以被人詬病,主要是因為人手不足。一個醫生與病人的比 例 平均是一對一千,面對這樣的慘況,能夠做到藥到病除已經不錯,枉論是關心病人的精神健康。 私人醫院相對較優質的服務,其實是來自病人的費用。雖然說是豐檢由人,但面對疾病,能夠有能力令自己過得舒服一點是幸福的。公院的壓力是要照料全香港合資格的市民,質素與數量永遠是一個對立面,要改善公院的情況就只能靠私院的幫助分擔病源。

一周年

  來到新的工作環境剛好一年,工作量說不上比以前多很多,但要兼顧的東西,尤其是處理上司下屬、不同協作單位、熱心市民等等都比過往來得更多更複雜。日常工作不是最難,要運用合適的人用合適的方法去完成任務是需要時間觀察磨合。有些人心思慎密,但在講求快速的環境是需要盡快完成;有些人則以快行先,但連基本資料也弄錯;有些則是因循舊章,明哲保身。我的工作就是盡量平衡各人的特性令工作得以完成。然而,在上司的眼中員工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這一年我倒是盡心拼搏,休息時間很多時也是在工作。 即便如是,我十分慶幸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工作的難題永遠是沒完沒了,但只要嘗試解決,就算不能百份百完成,至少在解難的過程中可以使自己有所長進。

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考試

  適逢女兒剛進入考試時間,一年一度的中學文憑試又快將放榜,頓時回憶起學生時代的掛慮。讀書考試上班是現代人的模式,當學生時考試過後總會輕鬆一下,出來工作後似乎進入一個無休止的考試狀態。過往的考試總會有分數,有一份參考答案。上班的考試既沒有分數也沒有答案,考得好與不好除了是個人能力,也有很多因素左右,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所謂的好與不好是取決於個人心態大於其他。誠然,我總覺得凡事盡力而為,即便是出來的效果不如理想,起碼問心無愧。 每一個打工仔,都會希望有一天擁有橫財繼而不用工作天天享樂。但當願望成真時,是否真的快樂?

回歸廿五載

  猶記得回歸後十年寫了一篇文章,幸獲當時的報章錄用。十五年後,再回顧一下自己,角色和責任倒是增加了。香港的社會在這四份一世紀委實改變了不少,孰好孰壞沒有答案。但對我來說,能在這個競爭力極大的城市生存下來並能 夠 安穩工作,我覺得自己已經算是不錯。 與外地生活比較,香港的居住環境實與之在不能相題並論。但香港的活力及生活,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再一個廿五年,我已經是長者了。

It’s time to let go

  《 壯志凌雲:獨行 俠 》是一個關於事業停滯不前、感情生活空白及活在過去內疚的一個中老年男人故事。電影無論在故事張力、演員演技甚至是特攝場面都令這套電影成為經典,亦打破了續集比上集不濟的宿命。   電影的成功除了是人物角色描述到位、沒有半點拖泥帶水,空戰場面更令觀眾帶來久違了的熱血沸騰感覺。進入戲院看電影似 乎 已經成為老一代的節目,要令觀眾自淘腰包及花兩小時專注安座,靠的是小屏幕欠缺的震撼,當然還有電 影 本身的質素。 片中 Maverick 與 Iceman 的對話,簡單的一個場面已經說出了由競爭對手成為患難之交的情感,工作上由平輩變成上司與下屬的際遇。到了最後原來都是殊途同歸,放下執著永遠是做人的真諦。   或許年輕一代對此片沒有太大感覺,因為電影說的都是人將會面對的經歷 ─ 死亡、迷茫、困惑。以上種種在成長的過程都只會愈來愈多。然而,人生總會充滿驚喜,這就是 壯志凌雲 。

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對很多人和事的看法與年少時甚有差別。可能是人生經歷豐富了,或者是對某方面的能力提昇/降低之固,令看法有了根本的轉變。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愛冒險的人,安於現狀,拒絕跳出COMFORT ZONE令我的日子過得愉快。或許有人說這是不思進取停滯不前的想法,我倒認為人生匆匆,所有東西也難以兩全其美。我總覺得,安逸這種生活態度又未必是一件壞事。 爭名逐利向來都不是我的生存之道,然而,我對自己仍是有一點要求。

重讀〈追憶章開沅先生〉

  重讀業師一篇關於懷念其師的文章,除了令我認識平時內斂的老師,也令我明白老師讀書時的背景。章開沅校長於華中師 範大學 建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是在條件艱難下一點一點累積而成。業師朱英教授在章教授的熏陶下,為學系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及為日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 960 至 70 年代在內地是一個困 難 時期,要全心全意忠於研 究 ,也得照 顧 基本的生活需 要 。那代人對學 術 的堅毅及對自我的犧 牲 ,我永 遠 也學不了。 尋 求 學術向來是孤獨乏味,在利益掛帥講 求 效 率 的社會體制,在很多人眼中潛心學術可說是可有可無。然而,老師的目光並不在於一時三刻的學術地位,而是為歷史開拓一些新路向,既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要加入現代的思維為歷史研究延續。因為每一代人對歷史的詮釋也有其時間性的特色,研究歷史就是研究人類的過去,就是要為未來提供一些參考。 最後,令我感動的是兩位德高 望 重的大師,無論對學生抑或是普通人也充滿尊重關懷。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在較高的位置,而對下屬或社會地位比他們低的人不屑一看。這絕對是值得學習。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91251

難捱的三月

今年三月,疫情 確 疹人數幾何級爆發,每天也是上萬宗的個案。縱使香港人已經罩不離口,但面對變種傳播力極高的病毒,一人染疫很大機會全家遭殃。二年多的抗疫生活,眾人已經身心俱疲,百業蕭條,很多熟悉的店舖已經消失。掙扎求存的小店我見猶憐,唯一可做的就是盡量幫忙。前陣子熙來攘往的旺區已變做鬼城。 我不評論香港的防疲政策是否恰當,但面對未知的病毒,人命必定先行。香港因第五波疫情導致的死亡率相當高,主要原因是長者接種率太低所致。究竟疫苗有沒有效,我想是有的,致少打了疫苗後患 病 的死亡率相對沒有打的為少。

清零與共存的迷思

香港受到第五波疫情的蹂躪,過往街上人來人往的境像已不復見,關門或做不住的商舖比營業的還要多。究竟面對新冠肺炎,是政策出錯了還是這根本就是病毒為文明社會帶來的必然後果? 筆者不是什麼公共衛生專家,但我認為面對新冠病毒首要是減低感染人數。然而,感染人數與社會生活模式息息相關。正常的社交生活一定會增加感染風險,但當大部分人已經感染,嚴 厲 的隔離措施又是否可行?綜觀外國的經驗,他們與病毒共存的理論是 很大可能因為已經無計可施,與其花大量人力物力去分隔有病與無病的人,倒不如採取「物競天擇」的態度去面對。 然而,香港的情況是比較特別,因為居住環境太過擠迫,所以一但家中有人感染定必會使同住者染疫。雖然疫苗能夠某程度上防止重症,但一些未有接種或身體本身具有其他疾病的人士,當感染後死亡率必定很高。因此當務之急,是要盡量把感染人口和未感染人口區分。當然這是說易行難,因為有很多隱性患者仍在街上遊走。現在可以做的就是令社會流動人口減少,盡量集中區分管理出入。 歷史告訴我們,每次大瘟疫的死亡人數都是以百萬,甚至上億計。普通人如我,只能自求多福及加倍小心。

疫港

2月的香港,街上蕭條。昔日熙來攘往的街頭,如今像死城一樣。疫情嚴重,口罩不離身也防不勝防,能夠做的就是自求多福。病毒可怕,日常生活也艱辛。能夠座在餐廳吃一頓飯已經變得奢侈,學生不能上面授課,打工仔要在家工作,做生意的沒生意可做,醫護人員天天不眠不休⋯⋯希望這些日子盡快過去。

混血兒的迷思

  冬奧中國選手谷愛凌於自由滑雪項目獲得金牌,其國中美國籍的雙重新份再一次引起討論。 混血兒的身份,我覺得能夠集兩種文化之長,也可以說成習兩種文化之短。縱觀不同地域對混血兒也有不同看法,以香港為例, 19 至 20 世紀初殖民地統治者對歐亞混血兒 (Eurasian) 就抱有不信任的態度,連華人也會歧視他們。但他們憑 藉 優秀的雙語能力漸漸取得優勢,在外籍及華人界別均取得卓 越 成績,何東就是最佳例子。 另外,二戰時出生於美國的日本人二代 ( 二世 ) ,甚至遭到美方以集中營的方式拘留。這班日裔美國人後來組成 442 部隊志 願 參軍,在歐洲多個戰場戰鬥。以上的事例說明了混血兒的忠誠問題,面對家仇國恨時究竟他們如何選擇?即便如是,我認為混血兒比別人優勝的條件是能夠理夠兩種文化的利弊,從而成為兩者的橋樑。

壬寅年

壬寅伊始,疫情飆升。拜年活動幾乎停頓,人人也擔心染疫。然而,病毒的傳播力強,就算做足個人防護措施也會中招。打疫苗不保證不會染上,但從數據顯示打了疫苗是較有保障的。兩年多的疫情未見有緩和跡象,大部分人也覺疲憊。能夠與家人朋友共聚已經不是易事,祝願虎年的勢頭能夠驅走病毒。

2022的一些體驗

2022年開始,家人因身體原故要進醫院進行治療。出入醫院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便要開始接受人生的後半階段。誠然,經濟能力好的話所接受的醫療待遇肯定會較佳,間接的痛苦也相對地少。要活得好,活得有尊嚴,金錢絕對是重要的一環。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想法是膚淺,我得承認大部分的人都不能承受皮肉之苦,所以只好向金錢靠攏。當然,健康的身體金錢是買不了,但有錢可以令自己活得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