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一個現象》讀後感

某日,看弱台重播的時事節目,當中有一段關於香港的讀白,翻看之下,原來是胡恩威先生一篇名為《香港作為一個現象》的短文(原文見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9579),覺得一針見血,把香港當代的狀況作出扼要但到位的綜合分析。當中有幾段頗有意思,希望和各位分享一下。

「人人為了生存都沒有好好的去思想了,思想被即時反應所取代,反應要馬上要立即,像動物本能一樣,多元化的香港現像有的只是多,數量的多而不是多種類的多,不是因為香港沒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有很多很多,像沙漠下面也存在很多植物和生物,但都是小,小得隨時消失。」

香港被評為「文化沙漠」不無原因,最主要是因為香港事事講求效率。所謂的效率,就是為那些金融、地產等行業服務。要培養一些沒有實際收益的人文文化,如藝術、文學、音樂、哲學、歷史等等,是需要長時間浸淫。我們熱衷於即食文化,要快、要量多、要簡單易明,要改變這個沙漠生態或許是十分困難,但至少可以找點水源。

「香港本質上只有一代人,自私的一代,沒有根一代,事事都要馬上解決,馬上上馬,馬上的立刻,分析也沒有時間,找個外國顧問來分析吧,把思考簡約到最簡約,把生活簡化到只有吃,把人生簡化到只有供樓,人人活在無線電視劇的權力遊戲價值系統裹面,利益著數就是原則,沒有原則就是原則,對與錯永遠是相對的,因為只有感性式的活 動而沒有深刻的去思考。」

我同意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利字行頭,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是無可厚非的。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可能是受殖民時代所影響,外國人所說的彷彿就是金科玉律。(友人經常說法國的乞丐也說法文,是否真的高人一等?)此外,在整個不能安居的社會生態下,一間屋(其實只是四堵牆而已)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薪金的高低成為了人生成功的指標。大部人認為只要有了錢,品格自然會提升。那末,香港以後應該怎樣?香港人應該怎樣?繼續活在沙漠裏,還是建立自已的綠洲?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譯事三難

兒童不宜

揭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