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私有化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個習慣,就是每次乘搭地下鐵、小巴或巴士時,總會選擇最靠近「邊」或「角落」的位置;進入升降機會第一時間進佔「四隻角」;到餐廳用膳總會以「卡位」為首選。這種特有的社會現象,正好反映了公共空間私有化。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出於現代人的逐漸增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刻意與陌生人保持一定距離有關。

在生活節奏頻繁的都市裏,每天有很多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從步出家門起的一刻,身處的空間已經要與大眾分享,因此適當的保護措施是少不了。當僅有的空間也被剝奪的時候,例如繁忙時間乘搭地下鐵、午膳時與陌生人同桌等等都會令我們感到不是味兒。傳統的人類學理論認為人是群體動物,必須互相依附、互補不足才能發展出一個更完善的聚落。但在現代社會,和諧共處似乎只會出現在有共同目標的人們身上,大部分人的潛意識都是比較傾向個人主義。父母與子女日漸陌生、夫妻只限於同床共寢、朋友成為吃喝玩伴等都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可以感受到社會愈發達,疏離感愈大;我們熱衷於社會帶來的種種方便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只流於表面,更甚者,只透過一大堆虛擬符號來傳遞。

過往的社會物質貧乏,彼此間的關係卻十分近。過往鄰居之間不僅會問候對方,有時更會互相邀請成為座上客;現在大部分人連鄰居姓甚名誰亦不會過問。過往小朋友會聯群結隊玩耍;現在只會醉心於網絡遊戲手提遊戲機。社會發展的代價,就是令生活在裡面的人更加獨立、更加自我,但這是我們願意看見的嗎?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譯事三難

兒童不宜

揭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