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1

This city is dying

如果一個地方,上班一族不想上班,學生不想上課,窮人只會愈來愈窮,究竟是人的問題還是社會出現根本性的問題? 上課是為了汲取知識,日後為社會作出貢獻,所謂的貢獻,其實就是要奪取高薪厚職,一張完美的學歷就是最佳的入場卷。在社會上打拼,十個有九個都是為了掙生活,工作的意義是什麼無人過問,薪金花紅反而更切身。究竟是不是我們的土壤出了問題,孕育不了理想?整個社會似乎只能依賴一兩個行業,其他林林總總的只能成為陪襯。或許,這就是我們換取所謂「質素生活」而付出的代價。我覺得這個地方,外來的人只想用最短時間撈最多的利益,在這裏生活的人,只能一日復一日地幹活。 我不會寄望新的政府會有重大的改變,他們能做的,只會是因循守舊,只要不出亂子就可以了。 「我們每個人,都被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來,鐘意吃同一種食物,看同一種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信奉同一種生老病死的做人方法,this city is dying,you know?」 I know this city is dying, the point is, we are deteriorating and dying too.

男人的DNA

某日,與兩位兄弟用膳,一位剛結了婚不到一個月,另一位則有一年時間。席間,我們不知不覺扯到「出軌」這個課題。我總覺得,男人的身體,存在一種「肉體上的情感」的基因。意思就是男人與異性發生關係可以是完全出於身體上的慾望,完全可以與感情隔離。當然,女性也存在着這種基因,但我相信比例會較小。那些以身體作為謀生工具的女性,都是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當涉及到已婚後如何處理出軌的問題時,我們都明白一時的快樂會換來終身抱憾。但是,作為男人,我又覺得有時真的無奈,但結婚,其實就是要對伴侶承諾,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男人之苦。

人生選擇題

2011年還有不到一個月就結束,這一年對我來說,發生了很多讓人回味的事,我自己亦下了很多重要的決定。近日,聽了一首歌,當中兩段歌詞值得反思。 「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 如果活著能坦白,舊日所相信價值,不必接受時代的糟蹋。」 我總覺得,每一次的選擇都會影響下一次的選擇,這種循環,直至離開世界之前,也會不斷地重複。人生,有很多不同的路,有人的路會平坦些、有的則崎嶇不平,康莊與否,在於如何詮釋。 人生的選擇題並不是考試中的M.C., 沒有All of the above 或 none of the above。對自己所選的負責,對自己所選的無悔,能做不上述兩點,已經很不錯。

老爸的睿智

近日,老爸就辛亥革命演講,對於老爸的學術研究,作為兒子的我卻是一知半解,所謂虎父無犬子並不能套在我這個犬兒身上。 就在演講途中,忽然有位年輕人問「為什麼辛亥革命一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仍然沒有民主?」對於經常被學生挑戰的老爸,從容不迫道出:「一百年是一個很短的時間,二千年的帝制一下子推翻了,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心機去摸索、去嘗試,就如很多其他國家一樣,孫中山很有遠見、提出很多想法,但後人怎樣實行也是逐步去試。」 這位不爽的年輕人繼續追問,更在演講途中插咀道: 「那又為什麼現時什麼都是共產黨話事,所有資源都在其手上?」老爸這時也出手了,說「民主不是叫一兩句口號就會有,而是要不斷探討,和諧地找出一個方法去推進。」說著,那年青人很沒趣地離開會場。 我雖然沒有目睹整件事的經過,但我相信身經百戰的老爸,對於別人即場留難絕對駕輕就熟。我又在老爸身上學了一樣東西。

友人的婚禮

昨日,先後到過兩對朋友的婚宴。其中的一對新人是以天主教儀式行禮,當中那個神父所說的話,是我參與過多次婚禮令我印象最深刻。 一開始,他就問一對新人婚後會否比現在更愛對方,新人當然說是。期後神父問台下來賓,「結婚數年的朋友,如果你比現在更加愛你的丈夫或太太,請舉手。」,結果台下無人舉手。神父隨即向新人說,「你看,現實就是這樣,結婚後的情況不比現在差已經走運。」跟著神父又問台下來賓,「在座如果沒有試過有一刻想過自己“結錯婚”的,請舉手」,結果又是無人舉手。神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要帶出婚姻是要經過多次愛情的道理,意思就是對同一個伴侶保持最愛的一刻。原來愛情不是用來維繫婚姻,倒過來是婚姻維繫愛情。 看見好朋友結婚,不禁回想起自己當年的情境。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很難解釋,中國人的一句「千世修來共枕眠」說明了成為夫婦其實真的不易。 在此,我衷心希望兩對新人百頭到老,永結同心。

跑吧!

一向也覺得跑步是一種沉悶的運動,一個人不停的跑,對手似乎只有自己一個。不知是否年紀漸大,對過往所謂的「悶」產生了興趣,竟然每星期跑起步來。起初,我是連跑五個圈也感吃力,經過兩個月來的練習,現在已經可以連續跑上二十個圈。當然,在運動場跑二十個圈算不上什麼,但對我來說,我覺得跑步真的可以鍛鍊個人的意志,尤其當你在到了差不多跑不動的時候,身邊總是會有兩把聲音,一把是叫你繼續,一把是叫你休息。對我這種耐力欠奉的人,跑步真真正正可以鍛鍊我的心志。此外,在跑步的過程,我發覺腦袋真的可以一片空白,那是睡眠以外的真正休息。一同跑步的友人說他會想及世界和平,但我就沒有這樣的能耐了。練習跑步的人通常都會有目標,我的目標是希望每次也能維持一小時,圈數的多寡反而是其次。

中國式的冷血

內地一則新聞,一名兩歲女童先後被兩輛貨車輾過,有十八個途人視而不見(或見死不救),最後由一位清潔工人發現,由母親送院,女童重創恐變植物人。事後貨車司機「自首」,從閉路電視畫面看見他前後輾過女童兩次,因為「活著死不了的要賠好幾十萬,但死了只要賠一兩萬。」 猶記得初中時學過一個叫「惻隱之心」的成語,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放諸現代社會,因為我們怕事,或者因為事不關己,結果白白看見一條小生命受創也不管。那十八個途人,我想他們有部分曾想過施予援手,但怕可能是「坑人」的陷阱,結果不了了之。 因為社會的包袱,我們怕犯錯,結果令一個無辜的小孩失救。當一個民族去到連「同情心」也漸漸消失之時,就算她的經濟有多發達,人均收入有多高,也沒有什麼意義。 就算是禽獸,看見自己同伴受傷時也會挺身保護;中國人,是否已經淪落到….

One Day

《One Day》所說的,就是一對相識十數載、介乎友人與戀人之間的故事。時間,永遠需要配合;Emma 與 Dexter 就是因為時間的錯配,差了那一點點才成為戀人。故事及後的發展,E與D兩人走在一起,但感覺就是與期望有落差,那種患得患失、似有若無的關係似乎來得更微妙。故事的結局悲傷中卻帶點光明,有一種 Life goes on 的味道。 人生,總會如上述的故事中出現遺憾,感情上的遺憾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比起實質的遺憾來得要深。與最好的朋友兼最愛的人永遠缺別,那種精神上的痛苦,會把人帶到一個萬劫不復的地步。《One Day》是近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那種時時空交錯式的描述出奇地令人看得著迷。 每天,與我們擦身而過的人委實不少,能夠成為知己的又有幾人?

再談友人

自問是一個欠缺溝通能力的人,能與我交上朋友的,都是有異於常人的忍耐力及愛心。友人A婚事在即,藉此回顧一下與A及其他朋友的故事。 A是我在中學時代的同學,我總覺得在學生時代結識的朋友最能維持。友人A最令我配服的,就是他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邁向成功。雖然有時候他的決定很保守,思前想後最終還是選了一個很「大路」的方案,但他樂於接受別人意見的態度,是我覺得需要學習的地方。如今,他和女友有情人終成眷屬,我祝他們新婚愉快。 第二個我想說的友人是H。早在小學階段我已認識H,但要數到熟落,是在中學至大學的時候。H是一個浪漫 + 享樂主義者,他對生活要求之高,有如一些介紹旅行飲食雜誌的內容,我只有聽的份兒。H跟我一樣也是獨生子,但他與別人的溝通技巧就遠超我百倍。他給人的印象總是「懶懶行」的樣子,但他認真起來再加上本身的才智,可以把事做得妥妥當當。很多時候,我和H都會談及一些人生,甚至哲學上的問題,他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與他風花說月的感覺不錯。 另一位朋友是E,他也是中學時代的好友。我們中學時代的要好程度,幾乎一星期七天也會見面。自出來社會做事,大家的生活圈子也有所改變,雖然間中也有出來聚會,但感覺總和從前有點差別,畢竟,大家也是好朋友。 最後一位我想說的是N。N跟我相識的日子最短,雖然如此,與N交談有一種說不出的暢快感。N的見解是往往令我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種精神交流是促成朋友的重要元素。N年紀雖然比我少,人生閱歷卻很豐富,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還有很多友人不能盡錄,如Y、C、Q及工作上的伙伴+朋友。他們的出現,委實令我成長不少。能有幸與您們成為朋友,是我的福份。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台灣大收旺場,四天的票房已超過一億台幣,在看此電影之前,我細讀了原著一回。 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愛情小說,很簡單直接地描述了作者年輕歲月身邊的故事。 「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是我人生的味道。」 作者苦戀了一位女子八年,當中的過程笑中有淚,最終有沒有開花結果已經變得不再重要,反而是那段令人回味的追逐過程。 「但什麼是愛情?當有人試着告訴你這個千古問題的答案時,那不過是他所體驗過的某種滋味,或是故作憂傷的勾引姿態。」 我喜歡這部小說,不是因為作者對女角的癡情,而是那種少不更事,純真到極點的青春。每個人都青春過,也會做過一些傻的事,正正因為年紀輕才會做,踏入社會之後,人會變得成熟,因為受到約束。就在此時,你總會回憶一下年輕時做過的往事。沒有包袱的青春是多麼好啊! 「愛情是許多人人生的最縮影。答案有浪漫,有瘋狂;有刻骨銘心,有輕輕觸動;有死生相許,有背叛反覆;有成熟,有期許成熟。 每個人想尋找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每個靈魂都無比獨特。 每個人最後尋到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戀愛需要運氣。 但戀愛除了運氣,還有更多的努力填補其中,充滿汗水、淚水的光澤與氣味。 所以愛情的姿態才會如此動人。 沒有人可以替你定義你的愛情。」 我只想說,看過這部小說會令你會心微笑,也會令有一份莫名其妙的空虛。因為,我們都年輕過。

又是九月

九月是一個令人緊張的月份,小時的我,總會在開學前的幾天輾轉反則。如今,為了女兒開學之事亦緊張起來。一個步入上學學習階段的小孩,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品德同樣也是重要的學習元素。我認為一個小孩無論書本上的知識有多好,沒有品德就是枉讀了。所以我對女兒的教導方式,是以德育為主。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可以依靠自己去搜尋,但德行這回事,就要靠父母的身體力行。 現在的社會,充斥著很多矛盾,「尊重」二字似乎是天方夜譚。我明白社會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問題,有些問題透過正常方法是解決不了。但我始終覺得對別人尊重,縱使解決不了問題,起碼對問題起了暫緩的作用。 看著小女兒背上不合比例的書包,我希望她學習愉快,至少在功課上應該不必要有太大的壓力。

《散工買樓夢》(フリーター、家を買う)

畢業於三流大學的武誠治,每份工也不多於三個月,經常抱怨人際關係不好,公司文化奇特。為了不被父親奚落,惟有「騎牛搵馬」,邊打散工邊找工作,經過不同種類的散工經驗,他選了時薪高但體力要求更高的地盤工。 最初他以為這種日子很快會過去,但好景不常,母親長期受鄰居欺壓得了抑鬱症,只有搬家才有希望。加上與父親的關係惡劣,只好硬著頭皮幹下去。時間一分一分過去,誠治終於明白除了金錢以外,當看見一個工程項目完成,那份喜悅是無法形容;加上工友的關係融洽,久而久之,他愛上了這份地盤的工作。 這套典型的勵志式日劇,說出生活就算多迫人,只要肯努力就會有回報的大道理。我喜歡看日劇,因為橋段比較寫實,當中也可一睹日本生活文化的特性。眼下看見年青人為找工作煩腦不堪,自己也曾是過來人,要找一份合心水待遇好的工作豈是易事?要在芸芸眾多的面試者中脫穎而出,不能千篇一律的背誦標準答案,更加需要獨特的個人之處。 這套日劇,我誠意推薦個找工作的年輕人。

失而復得

因為自己的疏忽,把數張證件遺失。幸好有人拾獲,那種失而復得的感覺,比中了獎還要開心。那些證件於我,有很深的意義。先說證件套,那是我喝了兩瓶膠樽可樂加錢才換到的;那條掛在證件套上的金屬繩,是我一個曾經很要好的朋友送給我,我就天天把它掛著;那個用了九年的工作證,見證了我從二十出頭至三十中坑的歲月;那張伴了我數載的平安卡,是我發燒當日拿下;最後那張從來沒有用過的禁區紙,原來補領比申請煩上百倍。 遺失證件麻煩自己是活該,但麻煩上同事友人就真的不好意思,要向各位說句對不起!
穎妍: 轉眼間,你已經由手抱嬰兒變成要付小童車資的小孩;由呀呀學語變成今天每事問的淘氣小女孩。當你長得愈來愈大,擔心的事情變得更多更複雜。往後的日子會怎樣,老爸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我和媽媽會竭盡所能,把最好的都留給你。我們不奢望你成龍成鳳,只要你健康快樂,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就已經足夠。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做一個明辨是非的好人。 日子過得飛快,但你這個小不點依然是我和媽媽的寶貝。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樂。 父

《香港作為一個現象》讀後感

某日,看弱台重播的時事節目,當中有一段關於香港的讀白,翻看之下,原來是胡恩威先生一篇名為《香港作為一個現象》的短文(原文見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9579),覺得一針見血,把香港當代的狀況作出扼要但到位的綜合分析。當中有幾段頗有意思,希望和各位分享一下。 「人人為了生存都沒有好好的去思想了,思想被即時反應所取代,反應要馬上要立即,像動物本能一樣,多元化的香港現像有的只是多,數量的多而不是多種類的多,不是因為香港沒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有很多很多,像沙漠下面也存在很多植物和生物,但都是小,小得隨時消失。」 香港被評為「文化沙漠」不無原因,最主要是因為香港事事講求效率。所謂的效率,就是為那些金融、地產等行業服務。要培養一些沒有實際收益的人文文化,如藝術、文學、音樂、哲學、歷史等等,是需要長時間浸淫。我們熱衷於即食文化,要快、要量多、要簡單易明,要改變這個沙漠生態或許是十分困難,但至少可以找點水源。 「香港本質上只有一代人,自私的一代,沒有根一代,事事都要馬上解決,馬上上馬,馬上的立刻,分析也沒有時間,找個外國顧問來分析吧,把思考簡約到最簡約,把生活簡化到只有吃,把人生簡化到只有供樓,人人活在無線電視劇的權力遊戲價值系統裹面,利益著數就是原則,沒有原則就是原則,對與錯永遠是相對的,因為只有感性式的活 動而沒有深刻的去思考。」 我同意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利字行頭,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是無可厚非的。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可能是受殖民時代所影響,外國人所說的彷彿就是金科玉律。(友人經常說法國的乞丐也說法文,是否真的高人一等?)此外,在整個不能安居的社會生態下,一間屋(其實只是四堵牆而已)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薪金的高低成為了人生成功的指標。大部人認為只要有了錢,品格自然會提升。那末,香港以後應該怎樣?香港人應該怎樣?繼續活在沙漠裏,還是建立自已的綠洲?

再談韓寒

不謹小說好看,韓寒的散文也是有深度,屬見解獨到、罵人有理的一類。就好像《英語的問題》一文中,韓氏第一句就說:「很不幸的,因為國力和歷史等等原因,我們要被迫學習一門外語,而且這個學科佔有比語文重要得多的位置。」其後又幽默地說;「全學校出來的都是英語,閉上眼睛以為是牛津,睜開眼一看是天津。」娓娓道出中國人祟洋的特性。 中國人愛面子也是眾所周知,在《急死你世界紀錄》就充滿對我國為爭取世界第一的反諷例子,什麼最長的筷子、最大的餅等等。還有在《記一件奇怪的事》一文中所描述的奇人奇事,但地點發生在中國,反而變成不怪。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單是人種就有五十餘之多。要管理一個人口超過十三億的國家當然不易,加上地理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有今日的成績已經相當不錯。姑勿論如何,中國人當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一些像韓寒的作家,正好為21世紀的新中國帶來不同層面反思。

韓寒的《1988》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韓寒的小說,起初的感覺有點像Jack Kerouac的On the Road。但讀久了,卻是另一番風味。 《1988》充滿了中國式的黑色幽默,人物性格豐富,情節也相當曲節離奇。主人公是一個嫖客加上一個有了孕的妓女,單是這個組合就已經相當富娛樂性。這是一個關於他們在路途上的故事,當中涉及他倆的過去和遭遇。韓寒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文中似是而非的哲理對白,就好像: 「“虛驚一場”這四個字是人世間最好的成語,比起什麼興高彩列,五彩繽紛,一帆風順都要美好百倍。你可懂什麼叫失去。」 還有一個妓女對自己的冷嘲熱諷: 「反正我幹的工作按理來說都應該是最舒服的事,但都不怎麼舒服,所以 別的也就無所謂。」 中國社會在這十年間愈來愈發達,人們普遍的生活質素也在提升。但就在發展的同時,貧富懸殊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堵牆,把有錢人和沒錢人分隔開,而這牆愈來愈高,沒錢的那群如何也過不了去。韓寒屬於社會上年輕的一群,他的觀感,透過以實為虛的文字,為中國未來的視野提供了參考。韓寒的文字沒有過份的矯飾,就好像看老朋友的家書一樣,裡面的所發生的情節,我想很大部分都是中國的實況。很久沒有衝動追看整本書,這是一本令人感動的小說。

男與女

讀畢一篇有關對伴侶不忠的網誌*,估計作者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描述。男性壓根兒都是被「慾」支配,簡單來說就是性和愛,精神和肉體都可以完全分開。最近一套講及婚姻的港產片,其中就有一句很抵死的對白:「食,你仲係禽獸;唔食,你連禽獸都不如。」這正正反映了男性對性的隨便態度。 女性則不同,愛與性是不可分割,兩者是一種因果關係。愛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也可以給他。古時的「以身相許」,就是對愛郎的一種承諾。當然,某些受拜金主義衝擊的女性還是可以很清楚把兩者分開,感情倒可以慢慢培養。 每個人對愛情的底線也不盡相同,有些認為一段關係,只要涉及金錢就可以來去自如,隨時抽身。但有些則認為周旋於刺激的三角關係才是本身想追求的。網誌中有一段話值得我們深思: 做滾友又好,付出真感情去搞婚外情又好,都牽涉對家人大量既謊言。底線set響邊度自然每個人都有唔同尺度,不過當有一日,你可以擘大雙眼對住至親既人講大話而晚上可以繼續睡得香甜的話,所有底線都應該已經冇意義。 的確,以一個謊言去掩飾另一個謊言,最終也難逃真相大白的一刻。但現代愛情比過往來得複雜,一生一世已經成為高不可攀的信條。筆者記得笑匠黃子華曾經以洗髮水來比喻兩性關係,他認為「市面上洗髮水種類眾多,是不是應先多試幾種才購買?」人的本性總是貪心的,要忠於自己還是忠於伴侶;要自我感覺良好還是妻離子散;要我行我素還是背負「賤男/狐狸精」等的惡名,這些從來都是個人的選擇。 沒有對與錯,只有愛與不愛,這就是愛情。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07/s.html

比較

昨夜,與友人一起參與久違了的足球活動,眼見很多熟悉的面孔。看見別人一輛輛名車開過來,自己倒是要坐別人的車子,不禁有點失落。廣東人有句話叫「人比人比死人」,因為有比較,所以才會有妒嫉。撫心自問,我的生活不過不失,但好像如何也是改變不了。這又令我想起兒時在教育電視上看過的一個故事。 有一對姐弟,感情非常要好。弟弟有什麼要求,姐姐也盡量去滿足他。某日,弟弟看見別人在玩遙控車,於是向姐姐苦苦哀求,最終如願以償。這位小子的朋輩,都為這輛遙控車雀躍萬分,他們都十分羨慕。就在他們欣賞的同時,一位男子在把玩一輛更大、更快的以油作為發動原料的遙控車。此時所有人均投向新車,小子被冷落了。小子心有不甘,向姐姐撤驕,要求換一輛油車。姐姐當然沒有答應,小子一怒之下出走。就在此時,那班朋輩安慰小子,說有輛遙控車已經不錯了。小子晃然大悟,終於知道的知足常樂的道理。 人一生下來,本來就不平等,後天的努力,或多或少都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改善。我理應明白「知足者,常亦樂」的道理。

時間

「最能表達愛的方式,是付出時間。時間是你所能給其他人的最大禮物。」 的確,你在一個人身上所花的時間,足以證明你有多重視那個人。時間,比什麼也來得寶貴。每個人可以花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花時間的質量也因人而已。有人會喜歡與朋友共處;有人會共聚天倫;有更多的人會享受獨處那一刻靜謐。 年輕人的本錢是青春,說穿了就是「有時間」。年紀愈大,愈嫌時間不夠,不知在什麼時候有人發明了一句叫「時間就是金錢」的所謂至理明言。如果可以把時間買下,我想時間會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貨品。 姑勿論如何,可以花時間在自己心愛的人身上已經是一種幸福。

簡單的幸福

Image
有時候,原來不用花很多錢也可以找來幸福。三代人一同坐著,就是最好的節目。

父親節後

Image
剛過去的父親節,分別與家父及岳父吃飯慶祝。看著小女兒似懂非懂的使用筷子,心裡不禁問自己,我是不是一位稱職的父親?是不是一個孝順的兒子?自問是一位差勁的兒子,就算當上了父親,很多時候都還要父母擔心。自幼看著家父為口奔馳,年少時更有恃無恐,過著揮霍無度的生活。直至出來社會做事,明白賺錢艱難,才收歛一點。我一直為自己沒有好好善待家人感到內疚,無法在經濟上提升他們的生活,還要倒過來問他們,我其實是一名忤逆子。 初為人父,也是邊學邊做。小女兒害羞不願與別人談話的性格,或多或少與我不喜帶她外出有關。除了給她三餐外,連一個像樣的居所也不能給她,我倒希望女兒下世要找個好爸爸。 埋怨不是辦法,我只希望日後能夠有所改善。當一個好爸爸之餘,也要當一個孝順的兒子。

辦公室戀愛

昨日看過卓韻芝一篇有關辦公室談戀愛的文章,她說辦公室戀愛的最終考驗,其實是在辦公室以外。 辦公室談戀愛是一種獨特的戀愛,大部分人均會選擇「地下情」,害怕閒言閒語之餘,主要是怕工作受到影響。能夠大方公開的只佔少數。辦公室戀愛的關係可以很複雜:上司與下屬、同組同事、不同部門同事等等等等。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有多於一種關係,事情就會變得相當複雜。 筆者也曾經歷過辦公室戀愛,那種有共同話題/共同目標/共同敵人的分享確實教人興奮,尤其分享秘密時的快感。但當你聽見別人對你伴侶說三道四,那種感覺是不好受的,工作上的判斷或多或少也會受影響。再者,每天如連體孖嬰的生活,你受得了嗎?誠然,就我所知道的辦公室戀愛,開花結果的例子有不少,比率也相當之高。工作伙伴與生命伴侶(soul mate)合而為一,那是一個既吸引,又令人感到害怕的結果。 的確,辦公室戀愛最大的考驗,在於辦公室以外的日子怎過。沒有工作的背後,兩個人的相處又會如何?在辦公室的關係會否倒過來?或許,這已經成為都市人戀愛模式。

意料之外

人生,總是有很多意外。 好端端的一個人,可以因為一件看似簡單的事而殉職。好端端的一個住所,可以因為一場大火而化為灰燼。就算我們機關算盡,意料之外就是意料之外,再多的準備也變得無甚意義。人的一生要做的決定很多,那些選擇可以是ABCDE甚至更多,要做一個所謂「對」的決定,很多時候也會顧此失彼,甚至因為考慮的時間過長而招至不必要的損失。 即將要面對人生交錯點的我,我所選的是否正確?一切,交由祂去決定。

鋒芝婚姻

最近鬧得熱哄哄的「鋒芝變」,令筆者意識到所謂的婚姻原來可以很脆弱。 一對男女由決定一起生活到成家立室,從來都是困難重重。兩個人加起來的意見可以有好幾百種,要一起生活,注定各人均要犧牲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包括個人的習慣、與朋友家人的關係、甚至是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或許「犧牲」一詞比較誇張,因為愛一個人,就不應去計較,包容才是應有的態度。成功的婚姻,不在於容忍對方的不是,而是盡量發掘對方的長處,有時候易地而處也是成功的關鍵。 「鋒芝變」最大的受害者是他們的兩個兒子,婚姻到了這時候,就不只是兩個人的事。

敗家 x 4

Image
入了耳機的魔界,逃不了。用上廉價耳機,耳朵簡直活受罪。真的很敗家。 Shure,AKG,Dr Dre Monster都用過,現在用上Ultimate Ears,效果出奇地好,價錢亦相宜,最想擁有的當然是custome made耳模式耳機,不過價錢最少5位數字,還是做個小敗家好了。

坦白

選擇對人坦白,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尤其當你向對方說出做過的壞事時。小時侯,學懂第一件壞事就是向人說謊,謊言可以掩飾自己所犯的事;但當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堆積起來,就不是謊言那麼簡單了,而是一種人格的墜落。 向人說真話真的這樣難嗎?在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要好好保護自己就不要向對方關於自己的太多東西。難得可以向人毫無保留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對方心靈上的慰問,往往比實質的幫忙有效得多。 有幸遇上這個人,是我的幸運。

無題

有人說過:「希望和絕望是超過生死的,絕望比死更悲慘。」生與死只是一個開始和終結,要改也改不了,但希望就是生命中的進程,沒有希望的生命,確實比死更慘,因為看不到改變。 有些東西,無論你如何想擁有也無法得到;就算勉強給了你,付出的代價也相當之大。這個世界永遠也有東西比你擁有的好,唯有學習妥協,把夢想的東西繼續存於幻想之中,這樣可能會令自己好過一點。 一樣東西如是,一段關係如是,人生,本來就是充斥著不如意。世事豈能盡如人意...

不再讓你孤單

看畢這套電影,不禁會問,這樣的愛情會在現實中發生嗎? 如果愛是無私的奉獻、無盡的包容,還有無比的勇氣,兩個人生活會是多麼的美滿。兩個人由遇上、相戀、再到談婚論嫁、生兒育女都是在一大堆的問題上找尋答案。那些經歷和遭遇,到了最後,也只是兩個人會知道。在所謂戀愛的過程中,每每會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惟有無價的愛情,才何彌補種種有形的缺失。 要改變自己去迎合另一半,說易行難;要把對方的缺點變成優點,做到愛屋及烏,更是萬中無一。畢竟,愛情從來也沒有對錯之分,找到一個可以付託終身的有緣人,就是命運的安排。

I am dispensable

I am dispensable - in the family I am dispensable - in the office I am dispensable - in the earth Lonely, ignored, faded, my life is dispensable. I am dispensable

Coco

Image
當今美國棟篤笑匠的情況,可謂三分天下。三位名笑匠分別為的David Letterman, Jay Leno 及 Conan O’Brien 莫屬。他們三人各有特色,笑料通常離不開時事政治,要輕鬆地了解美國的最新發展,觀看這類節目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三位之中,筆者最欣賞 Conan,此君無論外表談吐,徹頭徹尾都是一個甚富娛樂性的人。由於他前年官司纏身,節目要停止,他索性在各省舉行巡迴表演,笑料更勝從前。 筆者留學時期已是Conan的粉絲,如今科技發達,要看他的演出只在彈指之間,方便之至。 http://teamcoco.com/

工作報告

某日,與公司好友共晉午餐,談及工作上的種種。得悉這位「八十後」剛完成了第一次的工作表現評核報告,她大感老闆手下留情,認為自己不值報告上的那個分數,這份對自我要求精神,真是難得一見。 社會上對八十後的批評如雨後春荀,認為他們手法偏激,處處為自己著想。但想深一層,我們這些所謂的老鬼,初出茅廬之時也事事碰壁,若非前輩包容,很難想像日子會怎麼過。年輕人的新思維及創意,是我們這一輩沒有的。我們只是靠社會經驗向後輩說三道四,比較剛出道的自己與友人,其實也不會好很多。社會對職場上的員工有所要求,經過時間的磨練,慢慢就會掌握。 看見友人對工作的熱誠,我感到慚愧。或許所謂的社會經驗,不經不覺令我變得滑頭。我想不欠的將來,這友人必成大器。

春風化雨

每晚接小女孩回家的時候,總會看見一群穿著校服的男生在街上的便利店蹓達。他們經常衣衫不整,外面的襯衫總是往外反,在便利店門外吃著零食嬉戲。他們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工業中學,在缺乏工業的香港,我不知道這類學校還有誰會去讀。或許,這班學生的成績根本上不了傳統文法中學,上學只是出來社會工作前的一個過渡吧。 正當我如常和小女孩回家,我看見一位貌似老師的人在街上向學生訓示,命他們把衣服束回褲管。這一刻,我恍然大悟,因為這個老師竟然在校外課後的時間,為了學生的儀容作告誡。今時今日的功利社會,這位老師的行徑令我明白什麼是教育。不僅是知識上的教導,也是德育上的傳承。

最低工資

當我在翠華吃著61元的晚餐,再想想28元1小時的最低工資,3小時的勞力才換得一頓晚餐,這是什麼世道?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余華先生吸引讀者的地方,在於他所描寫的角色均有血有肉,令人身同感受。從《許三觀賣血記》的李血頭到《兄弟》的李光頭,他們的經歷,或許就是作者自己或身邊發生的事的真實寫照。《十個詞彙裡的中國》所講述的就是中國最新的狀況,與其說《十》是了解中國國情的讀物,倒不如說是現代版的傷痕文學。透過作者的由兒時到年青時在文革時期所經歷的種種,到現代中國社會光怪陸離的個案,革命原來沒有停止過,只是換了另一種形態出現。 「山寨」、「忽悠」、「差距」等都是近年經常討論的課題。當山寨變成品牌、忽悠成為處世態度、差距變成無人關心,中國的社會會怎麼走?文革十年浩劫令人性扭曲,能活下來的都明白人可以醜陋到什麼程度。中國現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系,人民的生活在某程度得到了提升,但是否每個人都分享到經濟成果,還是好像「大躍進」那是的誇張失實? 《十》提供了多條思想線給讀者,作者所揭示的黑暗面其實就是自己所遭到的不幸。他在書中的最後說道:「我在本書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身為中國人,對中國事理應了解更多。

為人父母

Image
小女兒愈長愈大,抱起她的時候有點力不從心。即使是這樣,只要有一天她還讓我抱,無論她有多重,我也十分樂意抱著她。 近日,在網上讀得一篇文章,內容是有關香港父母如何從小催谷小孩。幼稚園三年級已要學寫「烏龜」,背乘數表。我也認識一位朋友,女兒才兩歲多就要學日語英語兼普通話。或許她女兒天生異稟,年紀輕輕已能掌握多國語言。及早操練或有助語言發展,但連母語也未學懂就學外語,是否本末倒至?大部分受過九年免費教育的港人,甚至大學畢業的學生,專注地學了十多年英文,又有幾人能出口成文? 大家均認為學一些比別人深的東西,對孩子的將來有幫助。原來所謂的快樂成長,是建基於良好的學術成績,繼而考進一間名牌小學,再入讀大學,然後在社會上找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這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美滿人生。的確,我們從小就已經知道香港社會競爭之大,生活質素的提升卻令這個情況惡化。過份的催谷,令小孩過早與別人比較,小小的心靈是否可以承受得了? 一些沒有自理能力,大小事項都要家人安排傭人協助的小孩我們稱之為「港孩」。過份的溺愛有時候反而不知不覺傷害了小孩,自問小女兒天資平傭,只要她能明辨事非黑白,不要做一些傷害別人的事,心足矣。

火星男

看畢兩大形男古天樂與吳彥祖伙拍美女高圓圓的「單身男女」,對於兩性關係有了新的體會。 片中兩位男角均是「有錢兼靚仔」的專業人士,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感情專一,但行為不檢點;另一個則是裡外專一,但後知後覺。要是你是女的,會如何選擇?我總覺得,要選一個長期伴侶,忠心可靠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物質生活固然可以調節,但對彼此忠誠是兩個人生活的最基本條件。會開玩笑天天有驚喜固然有趣,但真正關心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縱使平淡,是不是會更有意思? 有些極端悲觀的人會認為「只要個男人玩完識得返屋企就得」,根本就是把愛情的真諦本未倒置。誠然,有很多男士對愛情的看法是身心有別。「十個男人九個滾,剩返一個仲諗緊」雖然是誇張,卻是部分已婚男士的內心寫照。女性的愛情觀是建基於對伴侶身體心靈合一的忠貞,缺一不可。要整合兩者之間的分歧,雙方也要作出讓步。學習愛上別人,是一個既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包容,也是愛的一種。

如果...

曾付出 幾多心跳 來換取 一堆堆 的發票 人值得 命中減少幾秒 多買一隻錶 陳奕迅 陀飛輪 如果可以用時間生命換取名成利就,我想我會非常願意。

道德的背後

Image
人性,原來就是這樣 ....

雪泥鴻爪

東瀛核事故有惡化跡象,不禁令人聯想起末日的來臨。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會做什麼?」有人會做平時沒機會做的事;有人會重新審視回憶自己的一生;有人會大吃美食佳餚;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會選擇與家人朋友愛人渡過,以上的種種,均是出於對生命的依戀。 選擇與最愛的人渡過,抑或利用有限的時間追憶過去,都是希望為確定自己在世上存在過,就好像:「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意境一樣,總希望留下一點足印。但當你明白人的存在,就如微塵一樣;塵世,本來就是來去匆匆,太多的思念是不是苦了自己呢?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抽象得難以形容,能夠用有限的時間與最愛的人一起渡過,即使只有一天的時間,也許比之前來得更有意義。因為這些時間是彼此的選擇,也就是彼此的最愛。 末世的恐懼,的確令人害怕。就算我們好好的計劃未來,天實在有不測的時候。但我們也不能太過杞人憂天,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或許,當我們有空的時候,把最想見的人和最想做的事記下,就算那一天來臨,也不枉過。 (後記:猶記得電影Deep Impact父親把女兒緊緊抱着迎接海嘯的一幕,能夠這樣,死而無憾)

學習

為了國家,他們甘願犧牲生命;為了同胞,他們把家人都撇下不管。不論是日本的「福島50人」,抑或中國百年前的「黃花崗72烈士」,他們均是為了堅持信念而去燃燒自己的生命。能把生死置於度外的人,他們的價值觀並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貪生怕死」,說穿了,是大部分人(包括筆者)的生活寫照,試問世上那會有一個人不怕死?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是源於對生命的無常,經過此次天災,我深明看破並不是人人可以做到,但珍惜,我卻問始領悟了。

Give and Take

某夜,與中學時代的友人共聚。畢竟大家已經是年過三十的「中坑」,話題當然是離不開家庭生活,工作實況等。大家均認為「工字不出頭」,做生意似乎是發達的唯一出路。但所謂的做生意,不僅要有資金經驗,膽色和可以承受的風險才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單身的就算失敗也可以孓然一身,但像我這些有家室的,要創業發圍並不是個人可以決定,「穩穩陣陣」似乎是我這類人的格言。 這並不是Give and Take,而是Give or Take。要安安定定靠著那份「餓你唔死」的卑微薪金,還是以放手一搏?這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了。

有感

這些日子,我總覺得渾噩。 究竟我是不是少年得志、中年頹廢、晚年淒涼的那種人?

沉默

「沉默不等於失語,沉默是謙卑地承認語言的侷限、誠實地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能夠在大悲之中學會謙卑和誠實,也算是一種心酸眼亮的智慧。沉默也是逝者的語言,是存活者與他們唯一的溝通途徑。每一次當我們默哀,就在想像中進入他們的世界。」 (林沛理─《大悲無語》)

大和魂

我對日本的認識,始於大學時代的日本歷史課,當中主要以理論和第三資料為主。要數到真真正正認識日本文化的各方各面,是透過當時結識的日本友人。日本民族性和紀律性之強,外人是相當難理解。就算國難當前(兩次原爆、多次的世紀地震),他們都各司其職,臨危不亂,把大和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一個民族,無時無刻受到天災困擾,他們對死亡肯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名作家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均不約而同地自殺,就表演出他們對死亡所帶來淒美的嚮往。誠然,這些只是極端例子,大部分的日本人都對生命充滿熱情。每一個民族,皆有其優秀的地方,日本人的團結和冷靜絕對值得學習,最令各方動容就是那份無私謙讓的態度。海嘯發生後既沒有爭先恐後搶購日用品、大企業真正發揮企業良心求助災民、就算平日的不良份子也加入維持秩序行列,一場災難團結了日本國民,令人感慨。 我們暫且把歷史造成的傷痛放下,為這片受災的土地送上祝福。

流水

每當公司有熟悉的同事轉職離職甚至調職,除了有一陣子的失落之外,跟着就開始懷緬過去的一點一滴。對其他人來說,身邊同事的離開,繼而換上另一個新面孔可能沒什麼大不了,職場也本應如此。或許我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畢竟多年以來的工作伙伴,感情也隨着工作建立。每一天見得最多的人,除了家人情人外就是身邊的同事,如果彼此關係惡劣是活受罪,因此維持一個良好的工作氣氛是相當重要。 如今,多位前輩要轉到另一條戰線,我也要收拾心情,迎接未來的挑戰。那些珍貴的經驗,總會薪火相傳。

地震

日本發生的8.9級大地震,觸目驚心。在日本岩手的友人聯絡不上,希望吉人天相。恰巧,公司同樣發生地震,多位老闆級人馬有人事變動,正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要走的始終要走。但我最捨不我得的就是共事多年的同事,他們傳授給我的知識和做人道理相當豐富,那種亦師亦友的關係是長時間累積而來。我衷心祝福他們前程萬里,工作順利。 (P.S. 很感謝身邊的一眾戰友,尤其是那位經常願意聆聽我發魯騷的您)

看過港台由富翁體驗窮人的電視節目,內心有點不是味兒。原來窮,是這樣可怕。我「窮」的經驗,只是留學時期沒錢交租吃了一星期,每日兩餐的即食麵(沒錢吃早餐)已而。對每日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來說當然是微不足道。人窮志短,不是指他們沒有理想志向,只是當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也要大費周章,何來有空去談夢想?當一個人看不到前景,明明每日努力工作,但得來的只僅夠糊口,生命對他來說又有什麼意義?誠然,人是求生不是求死,只要有存在的一天,總會有機會脫離貧窮。 我真的很慶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雖不致大富大貴,但至少不用捱餓。

我看《非2》

雖然說《非誠勿擾2》是《非》的延續,但沒有看過上一集而看《非2》也會明白箇中的意思。主人公秦奮與笑笑兩人由好朋友發展到談婚論嫁的階段,就在最關鍵的時刻,他們猶豫了。不是因為對愛懷疑,而是兩個人對婚姻的期望均有所不同。一個是浪漫派,另一個則是實際型,問題就出在這裡。 秦的好友香山在臨終前說了「婚姻怎麽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一句很好笑的對白,卻在一個令人傷感的情境說出,這就是《非2》笑中有淚,眾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情節之一。 《非2》打破了續集比前作差的定律。婚姻,就是與一個你認定的人作長期生活的打算。當中無論發生任何事,雙方都要彼此照顧愛護。但我相信,婚姻是沒有「將錯就錯」這回事,只要有愛和包容,一段婚姻就會相當美滿。 (P.S. 送給一個將要結婚的友人)

放手

從網友的網誌上看到這一句: 「放手,是為了將快樂封存防腐,不要不要讓它有機會變成最難堪的回憶。」 的確,有時候因為我們的執著,既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可以說是偶然,也可說是命運的安排。有些人總會付出比別人多,與一個人由朋友發展到戀人,那是修行,不是單單的異性相吸。由熱戀轉至平淡,再由平淡變成冷淡,最終分手收場,那可能是一個不太理想的結果。但想深一層,快樂終有一天結束,與其忍受之後帶來的傷痛,倒不如趁早了結,把傷亡減到最低。畢竟,人始終離不開情,如果感情可以用一刀切的方式解決,這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痴男怨女。 學懂放下,才是真正的解脫,回味彼此一起時的快樂,總好過想起別人的醜惡。

煩惱

人的一生,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煩惱。學生,要應付考試;上班,要應付工作;情侶,要為另一半着想;父母,要為子女打算。無論任何年紀,任何時候,我們總會面對一個,甚至多個問題。 有人說過:「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樂觀的人,面對問題的處理方法與態度肯定比一個悲觀的人優勝;一個隨遇而安的人,又會比一個緊張萬分的人來得輕鬆。但一個人的性格很難改變,「個性」就是每個人的特質。煩惱的出現,委實令生活帶來困擾,但正正是因為煩惱的出現,生命的過程才變得豐富。生命總不會是一條平平的直線,一定會有起伏,只是起伏多大而已。 煩惱到了最後,總會煙消雲散,解決不了,就讓它留著。人到了最後,均是朝著同一個地方走。 Unneessary worry causes unnecessary worries

迷網

幻想與現實,永遠也有落差。有時候,我希望可以活在幻想的世界裏,起碼在那個國度,我可以選擇和誰一起做些想做的事。縱然那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世界,至少,我活得快樂,也不要背負現實的責任。 夢- 只有睡著時才有....

買起香港

網評人林忌(http://plastichk.blogspot.com/)於2月8日的〈消滅港人重點行動計劃〉一文中所提到的去香港化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的確,我們現在每天在街上看見內地人之多,彷彿我們才是「他者」(other)。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不論政策還是整個社會氣氛,似乎愈來愈迎合國內的不同需要。向中央靠攏,是特區政府唯一的手段,概保住自己,也不會得罪主子。從內地人來港搶購奶粉至內地人與香港導遊發生「誤會」的事件當中,一方面足見內地人視香港為購物第一選擇;另一方面香港人被視作「工具」的一種,一種挾在消費者與消費品之間的工具。 促成這個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內地的生活文化和香港有非常大的根本差異。生活文化理應無好壞之分,但以一種文化硬套在另一種文化身上,問題就來了。 在70年至80年代初期,我想大部份的港人對內地都會充斥著一點不可一世的態度。基於當時國內的文化及物質生活跟香港有很大的差異,加上對國內的認識不深,很多港人把內地人標籤成「阿燦」─ 一個愚昧、領悟能力低、落伍、貧窮的「鄉下佬」。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起飛,這種觀念已慢慢改過來。如今,那些在香港花費得最厲害、最豪氣的正正就是那些內地人,這種180度的改變,或多或少加深了香港跟內地人的矛盾。 回歸已經來到第14個年頭,香港人在生活層面上的似乎沒有什麼改變,但我們與國家的關係肯定是加強了。在全球一體化的大前題下,應該不會再出現什麼香港人與內地人之分,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國的人。畢竟,內地與香港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時間去理解、磨合,作為港人的我們應放下我們故有的成見,嘗試接受一些跟我們不同的文化。我相信,在往後的日子,明天一定會更好。

古惑

Image
人愈大,就會變得世固。說是職場的藝術,其實滑頭才是生存之道。在這個世道,實事實幹的人真的買少見少,開少差、走精面是大部分人的技能。生活為了生存,那麼生存又為了什麼?每個月的一萬幾千,買了我們三份一的人生,我們的時間,不知不覺被無聊的工作吞噬。剩下的三份之二的時間,除了睡覺之外,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可謂小之由小。 可幸的是,在這個古惑的世界裏,有些人會願意聆聽魯騷,不快樂的時間總會過得快一點。

新少林寺

Image
看罷《新少林寺》,對人生有多了些體會。雖然電影都是老掉牙的情節,但就是因為愈普通,印象才深刻。自問對佛學亳無認識,但片中的一些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其中一幕大師兄質疑侯杰(劉德華飾)出家的理由,認為他罪孽深重,咎由自取,所謂「萬物皆空,唯因果不空」,說的就是一切的孽均是由他一手做成,有前因,就有後果。最終侯杰成功出家,因為他希望透過出家彌補自己過去犯的錯。 另一幕筆者十分深刻的,就是侯杰竟對捨身相救導致他家破人亡的曹蠻(謝霆鋒飾),可以放下仇恨,說易行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我們不是聖人,但能夠放低仇恨,為自己犯過的錯懺悔,是善良的開始。

一見如故

有沒有試過,與相識不久的人傾訴?那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有點奇妙。有時候,與新相識的友人傾談心底話,甚至比另一半可能會來得更透澈,因為彼此都不了解,大家也沒有利益衝突,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說」與「聽」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我相信是一種緣份,在茫茫的人海中,每天擦身而過的肯定不少,能夠打開心扉,與一個近乎陌生的人對談,在這個複雜,充滿欺騙的世界裏,實在是難能可貴。 朋友,很高興認識了您。

2011年的期望

不經不覺,已經畢業十年。回顧這十年,由對自己負責到為三個人負責;由永遠自我中心到以家人為中心,一切一切,都已變得不一樣。在來年,我想事業上不會有太大改變,我倒希望居住環境有所提升,女兒健康快樂,當然,一家三口平平安安,快快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