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近年真的很不快樂。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上班一族擔心工作朝不保夕,各大商户的營業額亦大幅下降,而政府的領導層似乎又無法為小市民提供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每次所謂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都是把老掉牙的問題再三重複,打擊香港人的士氣之餘更令顓民對政府失去信心。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只為求溫飽,生活的品質和快樂已離我們相當遙遠,甚至可以說是奢侈品。再加上近日非典型肺炎肆虐,笑臉埋藏於厚厚的口罩之下,快樂的感覺已經被湮沒得無影無踪,更枉論什麼高質素的人生。 雖然環境因素令我們暫時身處於不快樂的年代,但讀畢文壇大師(或幽默大師)林語堂所撰寫的《生活的藝術》一書後,我對快樂及追求高素質的生活又有另一番的體會。該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將中國人陶情,達觀及懂得享受的處事方式發揚光大。隨此以外,作者還配以浪漫高雅的情調,向眾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生活模式。這種豁達及悠然自得的生活模式,可以引申為「生活的美學」。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在現代混沌之中,仍可仿效及可行的生活哲學。林語堂在這本書的自序時寫道:「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從作者的序來看,他的學問是廣博和有深度的,他要傳授的是一種我們所欠缺的生活態度。作為城市人,我們需要的正是這一種提升自身生活的思想導引。 全書總共有十四章,當中有些讀來比較枯燥無味,尤其以一些人性研究,人類的觀念等的題目,不是有太多讀者可以有耐性細嚼和一看而畢的。但其中有些文章,卻又十分生動有趣,讀後會令人回心微笑。好像第三章的「我們的動物情遺產」和第五章的「誰最會享受人生」等都可足以令讀者們眼界大開。我個人就最喜歡第五章,文中清晰交代了原來享受人生並不需要銀行户口裡好幾位數字的存款,也不需要精打細算的理財頭腦;要的只是一種輕鬆而不消極、實際而不世俗的生活信念,這種信念能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人生,深切熱烈地享受人生。 正如作者所說,「人是唯一在工作的動物」,我們的生活的質素高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建基於我們在事業上的成就。不過,要得到快樂,不一定要靠豐裕的物質去支持,一種對生活的滿足態度就已經可以了,「浮生若夢,人生幾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簡單如咬一口夾肉麵包,穿著寬鬆的睡衣,以最舒服的姿勢躺在床上,聽清晨的鳥鳴並與大自然為伍,有了這種態度,生活中的樂趣俯拾皆是。用輕鬆實際的態度創作欣賞文學、繪畫和詩歌,藝術亦能成為快樂來源的一種,文化藝術...